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市级十佳典型案例
衡阳市:高效推进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确保人民群众“水缸子”安全
一、总体情况
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水体,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是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的最后一道“闸口”,“闸口”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衡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理念,着力加强工作部署,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投入约3亿元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全市1120个排污口全部完成监测溯源,需进行规范整治的761个排污口已完成590个,其中纳入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共297个,占到今年全省任务总数的44.2%,任务数排全省第1,截至目前,已完成295个,完成率达99.33%,进度排全省前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细致查。自2019年初,生态环境部部署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任务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越高现场调研督导项目整治;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市生环委办周例会多次进行研究部署和推动,印发了《衡阳市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工作步骤和经费保障,并对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污染物排放信息、河岸现状、水系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为全面排查奠定基础。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多轮多次来我市指导,采用无人机航测排查、人工徒步现场排查、疑难问题重点攻坚三级排查,交办了我市1097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现场比对、逐个摸排,新增发现23个排口,于2021年1月全面完成排查建档工作任务,建立了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
2023年7月18日,市委书记刘越高视察入河排污口整治情况
2023年8月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召开专题会调度“夏季攻势”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二)人技结合精准溯。2021年4月,衡阳市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湘江干流衡阳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在前期三级排查的基础上,组织对生态环境部交办以及自查发现的1120个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溯源。按照生态环境部有关工作要求,对工业企业排口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口、沟渠、港口码头排口100%进行采样监测,其他类型排污口也尽量做到有水皆测,最终完成采样监测917个,完成比例排全省前列。按照收集整理的城镇排水管网分布、历史排污口清单、河流水系图、污染源分布、工程设计等基础资料,结合现场排摸、监测数据、走访情况,筛查出初步溯源清单,对无法通过资料溯源和现场调查溯源的排污口,采取电子潜望镜检测、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攻坚溯源,确保精准排查到每一个排口的污染源。
衡南县南山沙场7个排污口初步排查为雨洪排口,后经市生态环境局使用无人机进行深度溯源,
确定不属于排污口,而是岸边栓船桩
(三)一口一策分类治。制定印发了《衡阳市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一口一策”实施方案》,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原则,对761入河排污口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有序推进分类整治。一是迅速行动,立行立改。对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违法设置的排污口,或者已废弃但未处理处置,且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污口,依法立即采取拆除、取缔、封堵等方式进行立即整改。2021年以来,衡阳市共对160个符合条件的排口完成立行立改。二是对标对表,规范整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清理垃圾淤泥,更新修复老化破损的设施、树立标志牌、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规范采样点等措施,对入河排污口进行规范整治。整治期间共树立标志牌470块,对设立入河排污口的单位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比如松木经开区采取了规范设置采样点、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拓宽路基、硬化路面、加装安全防护栏等措施,对松木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和资家港入河排污口进行规范化建设,彻底解决完成入河排口整治和永久性监督管理体系。三是截污纳管,能收尽收。针对城市生活污水直排、雨污混排等问题,采取截污纳管等方式,对原有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进行封堵,将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或者对混入城镇雨洪排口的生活污水进行截污,通过市政管网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衡山县开云镇衡山大桥北50米城镇雨洪排口的溢流口存在污水直排,衡山县对该溢流口采取截污纳管方式进行整治,污水经市政管网送至开云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保留该排口雨水排放功能。高新区对茅叶滩大桥附件雨污混排问题,投入数十万元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对混入雨洪排口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四是综合施策,系统治理。针对水质较差的沟渠、河港类排污口,衡阳市将入河排污口整治同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从污水排放控制到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生态修复等全过程进行统筹施治。南岳区、衡山县对龙荫港流域开展综合治理,采取严格管控污染物排放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等措施,不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衡南县针对车江河流域生活污水污染环境问题,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车江街道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对河道两岸居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流域水质大幅改善。
衡山县开云镇衡山大桥北50米城镇雨洪排口整治前、中、后对比
衡南县车江街道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前后过程
(四)创新举措严格管。一是巡查制消除风险。制定出台巡查工作方案,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定期巡查,落实“十天一研判”制度,今年2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沿园区入湘江雨水排口对上游企业开展雨天例行巡查,现场发现某建材公司雨水排口排水异常,采样监测结果显示 pH值为呈碱性,涉嫌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经立案调查,依法对违法企业给予行政处罚。202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开展生态环问题隐患研判24次,解决问题330个,平均每月出动1557余人次开展巡查,交办问题34个,立行立改问题150余个。二是网格制压实责任。将每个排污口、每个饮用水源地整治任务逐一明确网格长、网格员,确保每个排污口都有专人负责巡查,精准有效的排查出网格内的污水直排、超标排放、非法设置排污口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未按要求落实制度,造成项目推进不力、生态环境舆情的个人,严格责任追究,今年来,共对189名监管不力、履职不到位、项目推进不力的网格长(网格员)进行通报、约谈。三是联点制巩固提升。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云新先后深入各县市区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会商,共同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局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点一个县市区,定期到各县市区进行指导帮扶,今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先后40余次赴项目现场,对照上级部署和验收销号标准进行精准指导,提升工作质量。同时,为了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改工作质量,按照“分级分类”的思路,定期帮助和指导有关责任单位对排污口进行自行监测和监督监测,即排污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废水开展自行监测,排污口责任主体负责对入河排污口开展自行监测,生态环境部门负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排口开展监督监测。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云新现场调度水污染防治等相关问题整改工作
三、整治效果
通过高效推进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一)社会效益方面,将入河排污口整治与黑臭水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一体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饮用水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衡山县开云镇城南汽车站北侧生活污水排污口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问题,衡山县投入200多万元铺设污水管网、设置集水井和提升泵的方式,将污水经市政管网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彻底解决了该排口污水直排等问题。看到自家附近变得干干净净,环境焕然一新,周边居民都赞不绝口。
(二)经济效益方面,入河排污口整治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污染治理成本,促进水环境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绿色GDP,带动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南岳区龙荫港梅桥断面的水质曾经长期为劣V类,与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影响对外形象。衡阳市、南岳区大力开展龙荫港流域水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2年梅桥村断面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提前2年完成省定目标。通过植树绿化和人工护理的方式,南岳区将龙荫港改头换貌,打造成为了一条景观河、网红河,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勃勃发展。
(三)生态效益方面,通过采取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一系列治水措施,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湘江干流衡阳段水质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9年27个考核断面的96.30%提升到2023年44个考核断面的100%,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未发生水环境突发事件,人民群众的“水缸子”安全屏障不断巩固。
衡山县开云镇城南汽车站北侧生活污水排污口整治前、中、后对比
祁东县归阳镇诚信液化气有限公司西南侧40米处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通过建设提升泵站,将生活污水提升至归阳污水处理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