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环境教育的应用价值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普通群众的环境意识。成功的环境教育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
笔者在日本访问期间,深感其环境教育的重要影响力。以垃圾分类为例,日本从幼儿园起开展环境教育,孩子们从小便学会分辨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到了小学四年级,开设垃圾分类、处理等课程,此外,学校鼓励开展社会调查,由学生自己提出减轻垃圾污染的建议和设想。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极强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的自觉性。因此,在日本,人们能做到对垃圾严格分类。
在我国,环境教育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借鉴日本经验,笔者建议我国环境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组织力量编写优秀的环境教育教材
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因此,也应根据特定年龄阶段的能力状况编制相应的教材。比如,系统的环境教育教材,应从漫画书开始,以后难度逐渐加大,内容不断丰富,顶层是大学里深奥的研究性专著。系统教材是百科全书类型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都能找到相应的阅读材料。
从日本经验看,公害集中暴发于1960年代。上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对中小学生开展公害教育。日本编制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环境教育教材。小学阶段为培养学生主动关心环境意识,设计了《充满活力的土壤》等学习课程。初高中阶段侧重于学生对环境状况的判断及环保实践的参与。大学环境教育学科建设也基本成型。
反观我国的各种环保教材,多是扎实的理论讲授,而缺乏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我国要高度重视环境教材的编写,加强教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环境教育基地是推动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有效载体,在环境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20年前,日本环境省开始规划并设立基金建设各类“自然体验设施和生态露营地”。2003年,日本政府在《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中明确了政府负责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的体制。例如,滋贺县琵琶湖博物馆是建于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的环境教育基地。滋贺县政府投入3亿日元建设了“海之子”号琵琶湖水上流动学校,让孩子们在在船上开展住宿体验学习。
近年来,我国在很多地方陆续建立了一些环境教育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将环境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深化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但我国环境教育基地的数量有待增加,主题急需丰富。笔者建议,应规划建设各种主题环境教育基地,使公众从不同角度了解环境污染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现实展示永远都比理论说教更令人信服。
三、加强企业环境教育
要通过对企业的环境教育,使企业认识到,其环保形象与整体形象提升、品牌维护和美誉度增加紧密相关。促使企业强化环境管理,定期编制环境状况报告书,向公众公布环境保护情况。
企业的环境教育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企业内部专业的环境教育。使员工知晓环境风险所在,及应采取的科学防治措施。二是鼓励企业以其自身为基地,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很多企业的污染治理单元是生动的课堂。事实上,企业在向公众开放的同时,其勇于承担环境责任的态度也将赢得公众的信任。
四、尊重公众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环境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公众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交流、信息共享等目的。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但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相对缺乏。
日本在公众参与方面作出了表率。以琵琶湖为例,琵琶湖流域周边地区被分成7个小流域,分设研究会。通过定期组织居民和学生参加割苇草、清扫湖边垃圾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保护琵琶湖的意识。
(原文见《中国环境报》3月25日第二版时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