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瓦水村争上游
葱郁的绿树、洁净的农舍、硬化的村道、满枝的瓜果、满圈的牲畜……
迎着深秋的朝阳,走在满目葱茏的村子里,迎面而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
这就是花垣县团结镇下瓦水村精准扶贫后呈现的美丽画卷。
两年的精准扶贫,下瓦水村旧貌换新颜;
两年的精准扶贫,下瓦水村处处是生机。
村支书付仕春精神抖擞、自信满满,逢人便说:我们村名叫下瓦水,但我们不甘心当“下瓦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阳光照耀下,我们要因地制宜、力争上游,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闲聊话引出的大产业
瓜蒌,是一种药材。
以前,在花垣、在团结、在下瓦水,瓜蒌名不见经传,而如今这药材却让下瓦水村在本县邻县、四邻八寨,远近闻名。
本地的,凤凰、保靖、永顺等地的村民,接二连三前来,有讨教技术的、有预定种苗的、有想加入村合作社的、有前来签订收购合同的……
谁又能想到,这一新兴产业的兴起竟然来自于一次闲聊话。
2012年前的下瓦水村,无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一穷二白。
2013年,县环保局驻村扶贫。
工作组入驻后及时开展调查摸底,召开座谈会,走访贫困家庭,了解各家各户生产生活情况,有无发家致富的门路。
致富的梦想,大家都有,但路子怎么走?群众在冥思苦想,工作组在冥思苦想。
在一次座谈闲聊中,贫困户于孟的爱人朱红说:“下瓦水村有大片的良田好土,有的还闲置不种,多可惜,我安徽娘家那边田土少,家家户户种植的药材瓜蒌、罗汉果都种在山坡上,秋后各家各户背起背篓,挑起箩筐到集市上卖药材就象这边人卖红薯、卖白菜一样,不同的是那边有药材市场,价格好,不比这边卖红薯、卖白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座的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商议,决定去安徽考察……
考察的结果让人精神振奋。稳当起见,由村主任吴远东、村会计明文举牵头和另5户农户共筹资20万元,租地80多亩先行先试。从安徽聘请技术员来村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当年,瓜蒌药材种植大见成效,亩均纯收入近20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路子找对了,群众的想法来了:来年可否也能在自家地里种上这赚钱的果子?自己种植后村里能不能代为打开销路?
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看出了大家心中的小九九,决定发动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家分组上门一对一座谈,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讲清成立合作社的好处和发展前景……
有典型、有榜样,有政策、有扶持,有市场、有保障,一次次苦口婆心,一次次算账对比,几个回合下来,群众发动起来了。
花垣县胜发综合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花垣县下瓦水村新阳春种养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这两个合作社目前已注册成员122户,其中精准识别户66户。瓜蒌种植由2013年的80亩发展到2014年的180亩,今年发展到580亩,按去年价格算,预计产值可突破300万元。
一条路一辆车的作用
瓜蒌产业有了,瓜蒌基地定了,路却成了问题。羊肠小道,坑坑洼洼,别说耕作机无法进入,就连成人打空手行走,有的路段都要手脚并用。
起初,耕地只能一锄头、一锄头地挖,起垄只能一铲子、一铲子地垒。种植培管、农资运输、水泥架子搭建等全靠肩挑背驮,既费力又费时。怎么办?修建机耕道的建议摆上了县环保局每周一次的局务会议议程……
不到20天,投资5万元全长1.8公里的机耕道贯通了瓜蒌产业基地。
村民们把这条路叫“环保路”!
这条路,成了连接县环保局和下瓦水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通车那天,一辆价值3.8万元的农用车象出嫁的闺女一样,带着县环保局全体干部职工的款款深情厚意来到了下瓦水。
村民们称这辆车为“环保车”!
这辆车,象勤劳的下瓦水村村民一样,变戏法似地农忙时帮着搬运生产用的农具、化肥、农药等;天干时帮着拖水抗旱保苗;同建同治时帮着转运拉圾……
这辆车,成了村民们的好帮手、好伙伴。
祖传技艺带出的养殖业
种植业步入正轨了,怎样唱好养殖业这出戏又摆上了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的议事日程。
“养猪只为杀过年,喂鸡喂鸭找油盐钱”的传统养殖方法又怎能将养殖业与瓜蒌药材种植这个产业比翼双飞呢?
在摸底调查走访中,工作组认识了于海波一家。3年前,夫妻俩和千千万万的农村夫妇一样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沿海开放城市打工,一双幼女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加入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行列。
两口子盘算着大干三年,省吃俭用凑够10万元后就回家修建自己的房子,与父母女儿安安心心居家过日子。
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年10月,小女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接到消息后,夫妻俩象丢了魂式的匆忙赶回家,所幸的是女儿有惊无险,经医院救治后转危为安。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女康复后,夫妻俩再也没有了外出的心思。
问到今后有何打算?夫妻俩一脸茫然,没了主意。
当了解到于海波一家祖孙三代均有畜牧兽医的医术特长,儿时又爱好在野外捕捉野兔、竹鼠等野生动物并了解其特性时,大家鼓励其发展养殖业并承诺在财扶资金、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有了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的支持,有了优惠政策作后盾,夫妻俩信心百倍,用打工得来的3万元资金办起了家庭竹鼠养殖场。养殖规模从起初的30 组60只发展到100多组200余只。
于海波一家养殖竹鼠发家的消息不径而走,参观的、取经的、预购种苗的人络绎不绝。
每当客人到来时,夫妻俩总是很热情,妻子忙着给客人介绍竹鼠的习性及喂养技术,于海波就忙着介绍自己有祖传的兽医医术,并承诺愿意养殖的可提供种苗并免费上门提供饲养技术及疫情防治等服务。
有了于海波的竹鼠养殖先例,有了扶贫项目资金的注入,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在发展壮大药材种植的同时,作出规划将扶贫项目资金向养殖业倾斜,鼓励贫困户抢抓机遇,趁势而行、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
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的投入导向使该村养殖业风生水起,养牛户发展到26户,存栏牛142头,养羊50只以上5户,存栏羊450只,猪380头,养殖竹鼠户2户,存栏300余只,孔雀养殖户新发展1户……
多举措整出新容颜
城乡共建、同建同治对下瓦水村是一大难题。
4个自然寨1500余人的大村,长年累月堆积如山的成堆拉圾和四处横流的污水要清理,这可要一笔不少的支出。
面对余额显示不足1000元的村财务账目,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沉默了……
在这紧要关头,县环保局来了!
经局务会议研究,决定筹集30万元资金用于该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全局干部职工来了,拿起铁铲、扫帚深入到村前寨后、死角死面及部分无劳力的村民家中清理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污,清理村组小溪流、沟渠堆积和水面漂浮的生活垃圾……
在村民提出每天的垃圾如何分类处理时,两大车的垃圾桶、垃圾焚烧炉运来了,全村327户,每户均有1个垃圾桶、1个垃圾焚烧炉。
为了确保每户农户做到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全村6个主路口,每个路口建起了高标准的垃圾围,保证了农户垃圾做到“户收集、组集中、村转运、镇处理“。
在水源保护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工程队来了,共修缮水源设施4处,受益人群1000余人,确保群众及村小师生的饮水安全;完成了总长2公里的村间道硬化项目,实现全村范围内组间道、户间道全硬化……
县环保局驻下瓦水村工作组:石素莲
201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