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赴浙江安吉县、安徽霍山县学习考察生态县创建情况报告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2-12-22 19:11   【字体: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是县委、县政府继2008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后作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为了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按照县委安排,124日至10日,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伍华珍带领下,由县人大、县政府、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考察组赴浙江省安吉县、安徽省霍山县两地学习考察,听取和调研了两地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现场参观了安吉县横山坞村、霍山县佛子岭社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等生态建设示范点。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吉、霍山两地的基本做法

(一)安吉的基本做法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一个山区农业县2003年提出创建全国生态县的奋斗目标,2006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还先后戴上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等桂冠,打造出了全国生态建设的“安吉模式”,初步实现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目标,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互促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他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是抓组织。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县、乡、村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二是抓规划。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高规格的《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还先后编制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安吉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率先在全省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完善提升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体系,并积极组织实施,有序推进。三是抓宣传。从营造氛围入手,以生态垃圾、生活污水整治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层层铺开,夯实工作基础。将每年的325日定为全县生态日,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唤起百姓的觉醒。从中心村入手,改路、改厕、改水、改房、改线,整治环境,美化村庄。全县村村有垃圾筒、垃圾箱,形成了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的收运网络。四是抓重点。从铁腕关闭占全县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的孝丰造纸厂开始,几年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污染企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关闭和拆除多家污染企业和生产线。五是抓机制。县政府出台了《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实施了“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从2003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项目补助和工作奖励。对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系列创建,政府都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和工作奖金。

安吉县通过创建生态县,不仅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得以充分的释放和提升,而且使经济与社会得以长足发展。全国百强县排名从2000年的234位跃居到目前的110位,跨越了12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1.4%,增幅居浙江省首位;旅游人次、门票收入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在40% 以上。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安吉,已名扬国内外。

(二)霍山的基本做法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7万。近年来,相继获得国家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能源县等称号。20117月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县,并纳入第三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历年来,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6大工程,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霍山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的立体工作网络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二是抓政策督办机制。编制了生态县创建总体规划,16个乡镇、26个部门和125个行政村编制完成了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生态霍山的决定》、《霍山生态县建设奖励办法》等30多个规范文件。三是抓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与经济建设同等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抓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村庄整治等各方面资金,近几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五是抓社会参与机制。设立了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了环境专栏和专题节目,充分调动全县民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如今在霍山,“生态”变成了一种发展理念,一个金字招牌,成为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开拓市场、百姓选择产品的首要目标。

二、我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具备的有利条件

与安吉、霍山相比,我县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仍较滞后。人们自觉爱护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及设施的意识不强,良好的人文生态氛围没有形成。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问题仍然存在,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乱挖乱采沙石的问题仍很严重。二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任重道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创建的核心目标。我县农业和农村污染量大、面广,而且处理率很低。农村村庄脏乱差、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还较严重,特别是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量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河道,严重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县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三是考核指标体系达标难度较大。对照生态县创建标准,我县仍有相当多的指标离验收要求差距较大。国家生态县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两部分,共5项基本条件、22项建设指标。基本条件均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全部达标。建设指标共有2227个子项,经初步分析,有以下几个指标在短期内难以达标:1、基本条件中的“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按照要求,我县要有15个乡镇获得命名,短期内难以达标。2、经济发展类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要求达到4500元)和单位单位GDP能耗(要求≦0.9吨标煤/万元)两个指标,短时间内达标可能有难度。3、其它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四是生态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完善。民间资本尚未进入环保领域,政府缺乏激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我县具备一定的优势,又为创建生态县奠定了基础。

一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县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舜皇山,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二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比较扎实。我县早在2001年就开展生态建设工作,通过近十年的创建,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有扎实的创建工作基础。在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27项指标中,我们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多项指标已达到或十分接近国家要求。同时,我县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7个,省、市级绿色学校5所;崀山镇盆溪村成功申请中央专项资金开展了农村环境整治,崀山镇10个村有望在明年成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有“世界自然遗产”、“省级文明县城”两张最靓名片,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作不断加强,绿地率、亮化率、气化率等指标大幅增长,建设一座“布局全理、功能完善、城景合一、山水兼容”国际旅游新城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有生态建设、环保治污的重点工程。近年来,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开展了小造纸、重金属、涉锰、非法洗挖山砂、崀山公路沿线企业等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完成了家家红、先锋纸业、满师傅等一大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建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新的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已投入运行。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植树造林工程。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互动局面。三是有开展生态县创建的工作氛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要打生态牌,念“山”字经,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之路。出台了《新宁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成立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内容,每年进行环保考核检查;同时,各级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一直对我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曾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帮助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县委、县政府启动生态县创建,无疑是顺势而为,必将吸引和集聚更多优质资源,创造更大经济社会价值,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县人民。

三、安吉、霍山两地对我县开展生态县创建的启示

通过对安吉、霍山两地的考察学习,对我县如何做好生态县创建工作,顺利实现创建目标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一)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系统编制。创建生态县,规划是龙头。要聘请高规格生态环境规划设计部门,编制《新宁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做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我县发展战略,编制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专项规划。同时,18个乡镇及80%以上的行政村也要编制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

(二)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创建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有力的创建领导体制。县委、县政府要成立创建生态县创建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综合决策,统一部署,协调各部门、各乡镇的行动。领导小组下设生态办,负责抓好各项具体工作。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生态建设领导机构。二是要建立务实的创建联动机制。县直有关部门、乡(镇)及村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创建监督机制。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生态县建设纳入重要的督查内容,定期进行跟踪督查和信息反馈、情况通报。要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没完成任务或工作不力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或组织处理,确保生态县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要把生态建设资金列入预算盘子,实行专款专用,或以实物补贴的形式支持生态创建。要制定和出台生态县建设奖励办法,实施“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要采取“财政补一点,争取上级支持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形成全县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夯实基础,重点突破。要严格规划管理,抓好乡(镇)、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生活污水达标化工程,逐步建立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县、乡两级政府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验收时予以奖励。要利用35年时间,使全县80%以上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标准,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氛围。县委、县政府要研究下发关于实施生态县建设的战略意见,作为制订和实施生态建设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使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群众都了解生态建设的意义和建设内容。要召开专门的生态县创建启动大会,会上要与各相关部门及18个乡镇主要负责人签订生态县创建责任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在县《崀山报》和广播电视台都要开辟生态县创建专刊专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新宁”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要举办讲座、学习班,宣传创建生态县的意义,从而使全县上下统一思想,人人参与,形成“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创生态县的良好氛围。

赴浙江安吉县、安徽霍山县学习考察生态县创建情况报告

1013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