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市级十佳典型案例
常德市: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模式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23-11-16 11:45   【字体:    

常德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受多年生活源、种植源、水产和畜禽养殖源的污染累积,加之堰塘、沟渠、河湖的淤积堵塞,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一批黑臭水体。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及党中央国务院、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常德市积极申报并成为全国首批15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市之一。近年来,常德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科学规划黑臭水体治理方案,根据实地条件科学合理调整治理措施,积极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降低流域入河污染负荷,推进洞庭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常德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南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本情况

本次试点覆盖我市9个区县市、49个乡镇、82个行政村的87条农村黑臭水体。根据黑臭水体类型划分,有河流型4处,溪流型2处,湖型4处,堰塘型20处,沟渠型57处,治理水域水体面积1130248.5m2,覆盖行政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受益人口24万人。试点项目全部完成后,我市农村黑臭水体总体治理率可达到74%,可实现一降两提升目标,一降即降低入河入湖污染负荷,两提升即提升沅澧两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1. 明确治理思路

常德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修复原则,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规划、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乡村振兴等部门意见,依照“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四大举措,选取适合当地实际、简单可行、落地生效的治理措施。同时,依托中央资金、鼓励社会参与、整合各部门资源、联合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共同治理,创新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

2. 强化治理措施

1)控源截污措施

常德市农村黑臭水体主要由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废水等多源污染排放引起。根据以上污染源的控制需求,常德市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采用适当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加强对污水的收集、处理和排放管理,控制外源污染输入,防止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污水管网改造升级:“按实摸排,按需建设”,对农村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对无管网的黑臭水体周边地区开展管网新建,提高农村污水收集效率,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问题,控制当地黑臭水体的产生风险。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方面,根据出水水质要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用三、四格池、人工湿地及尾水回用等组合处理方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波动大和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

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实际条件,综合考虑基建投资、运行成本、维护要求、占地要求、国内技术成熟程度、拟建场地要求等因素,采用“预处理+人工湿地”及“好氧+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集中式污水。

畜禽养殖污染控制:针对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问题,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监管,规划建设并完善养殖废水处理系统,结合种养平衡实现畜禽粪污腐熟后就近还田利用,综合提升畜禽养殖污染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效率。

强化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进一步解决全域珍珠养殖与自然水域投肥养鱼等遗留问题,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创新“三池两坝、生态沟渠、生态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强化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建立生态水产养殖规范和模式。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落实2022年常德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方案》(常农办发〔20227号),推动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农田退水的生态拦截沟渠和末端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实现农业面源的有效防控。

2)清淤疏浚措施

采取机械清淤和水力清淤方式,在农闲时因地制宜进行合理清淤疏浚,重点清除高污染浓度淤泥,科学减少内源污染存量。清淤疏浚后的淤泥就地干化,无有毒物质污染的干化淤泥可作为生态护岸用土与经济作物营养土等就近资源化利用,不满足农用标准的干化淤泥用作园林营养土,实现黑臭水体淤泥的全量安全处置。

3) 生态修复措施

生态护岸水土保持:因地制宜选用预制混凝土连锁砖护岸、挡土砖护岸或松木桩驳岸进行水土保持,减小水流对岸坡基土的冲蚀淘刷,拦截、过滤和吸附雨水裹挟的污染物,固土护坡的同时美化造景,提升岸线观感,促进人居环境和谐。

水生植物-动物联合修复:根据试点水体深度合理搭配“沉水-挺水本土水生植物,如人工湿地种植沉水(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和挺水植物(茭白、美人蕉、鸢尾等)、生态浮岛种植挺水植物,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和透明度。放养梨形环梭螺、铜锈环梭螺、无齿蚌、鲢、鲶等本土水生动物,通过水生动物控制藻类活动,提升试点水体自净能力,长效改善水质。 

水体人工增氧:无水系连通的封闭堰塘及水循环不足的沟渠,为保证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采用太阳能曝气机进行人工增氧,提升水体溶解氧浓度,促进微生物分解水体中营养物质,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杜绝水体返黑返臭。

4)水系连通措施

修建涵管、涵洞连通闭塞水体,并通过机埠输送、埠闸控制、湖库放水和生态补水等方式,增强水体交换,促进水系循环,减少水体污染物的积聚和滞留,建立水生动植物的迁移通道,增加水生动植物多样性,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3. 创新长效管理

1)健全制度,保障长效管理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彻底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常德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关于成立常德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常生环委发〔20211 号),高位统筹推进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发布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并予以实施,统筹规划,力争未来五年内实现全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自然水体;出台了《常德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常生环委发〔20216 号),指导全市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

2) 落实责任,促进长效监督

推行‘绿色存折’制度,实现垃圾分类工作 3 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政府包揽”到“市场调节”的转变;由“临时突击”到“长效管理”的转变;由县级河、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制定农村河(湖)长制工作细则,结合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形成“一条一档”,明确河、湖长的责任清单、工作要求。各部门职责分工明晰,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乡镇或街道政府、社区或村委和各相关部门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同时,各县、市、区对其域内农村黑臭水体实行水质常态化监测,及时反馈水质数据,保障“长效监督”。

3)科学举措,力争长治久清

坚持源头控制、过程落实、巡护共进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加强污染源管控和治理,追溯污染来源及责任,因地制宜持续抓好控源截污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全方位、全过程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同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来优化和巩固长效管理。鼓励农村居民主动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长效管理与监督工作,保障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

三、主要成效

此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四大举措,成功消除了本市域内87条黑臭水体,行成了适合我市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可实施和易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长效管理机制和效果评估方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措施的实施,及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有效阻断外源输入,削减内源积累,削减COD、氨氮、总氮和总磷为297.34 t/a4.15 t/a43.37 t/a3.3 t/a,当地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有效恢复,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黑臭水体治理的成果直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提升水域旅游和生活娱乐活动的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四、典型案例分享

1. 鼎城区十美堂镇交通街社区堰塘黑臭水体治理

(1)往日臭水塘,今日小公园

鼎城区十美堂镇交通街社区堰塘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是“2022年首批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常德)”项目支持的先行示范项目。该堰塘的面积为8000 m2,承接了周边100户未改厕居民直排的生活废水,由于没有与外部水系连通,且无人管理。项目实施前塘底粪渣堆积,水面垃圾四浮;且蚊蝇滋生,散发恶臭,引发周边部分村民呼吸道疾病、眼部刺激、皮肤过敏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周边村民正常生活。“面向堰塘窗不开,如无必要便绕行”,该堰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臭水塘”。经过此次黑臭水体试点治理,堰塘的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四周景观得到美化,实现了社区“小公园”功能,现已成为十美堂镇交通街社区的靓丽风景。

通街社区堰塘治理前现状        交通街社区堰塘治理后现场

图一:十美堂镇交通街社区堰塘黑臭水体治理前后对照

(2)三大举措,科学治理

为完成交通街社区堰塘黑臭水体治理,市区各级各部门与村民通力协作,坚持“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联通”的思路,“系统综合、标本兼治、经济适用、利用优先、绿色安全”的原则,科学治理,成效明显且长效。

控源截污:阻断污染链条和切断污染源外源输入是堰塘黑臭水体控源截污的关键。将堰塘周边居民生活废水进行系统管网收集,新建1座处理能力为30 m3/d的“水解酸化+人工湿地”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并为无条件接入污水管网的村民配置分散式三级净化池处理生活废水。人工湿地采用“鸢尾花—菖蒲”阶梯搭配;鸢尾花期长,菖蒲为药用香料植物,两者搭配兼顾净化水质和清新空气的效果。该措施有效截断堰塘的外源污染物输入链条,是一项独具常德特色的,成熟的、易复制的、推广性强的堰塘黑臭水体治理措施。


交通街社区堰塘截污前现状     交通街社区堰塘截污现场

图二:集中式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前后对照



塘底淤泥清理现场           淤泥干化池防渗处理现场

图三:交通街社区堰塘淤泥清理工程


清淤疏浚:废水中的粪渣与腐烂植物常年沉积在堰塘底部,形成了较厚的淤泥。交通街社区组织村民协同相关单位,对堰塘进行了全面清淤(清淤量12150 m3),有效消除了堰塘中“存量”污染物,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同时建设防渗池对淤泥进行干化处理,避免淤泥外运造成二次污染。

生态修复:堰塘边坡杂草丛生,草叶腐坏后有输入污染风险风险。清理岸线杂草,新建生态连锁砖护岸,增设900 m2生态浮岛、多处太阳能曝气机等,既对水体有效增氧,促进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保证“长治久清”的治理效果。


生态护坡                                         太阳能增氧曝气与生态浮岛

图四:交通街社区堰塘生态修复措施

  (3)长治久清,群众满意

经过此次黑臭水体专项治理项目的实施,堰塘水质得到极高的提升。水质监测报告显示,水体水样恢复透明,溶解氧由1.5 mg/L恢复至4.42~6.39 mg/L,氨氮浓度由15.4 mg/L降至0.067~1.115 mg/L,低于国家地表水水质V类的标准限值。人工湿地的科学配置、生态浮岛的合理布置、生态护坡对边坡水土的有效保持,堰塘颠覆了过去发黑发臭的面貌。该项目还在整体工程配套设施及空间布局方面进行了景观美化设计,实现了水体清澈、景色宜人、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结果显示,社区村民对该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满意度超过98%

2.津市市落雁湖黑臭水体治理

(1)黑臭水体治理措施

控源截污:落雁湖污染源汇入复杂,为了保证黑臭水体治理长效,对落雁湖周边污染源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生活污染治理” 部分居民生活废水接入城镇污水管网,为不具备接入条件的居民配备四池净化系统。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防止因垃圾乱堆乱放导致落雁湖水体受到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开展和推广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改良施肥、灌溉方式,减少化肥用量,系统规划建设生态沟渠和净化塘,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直接污染。

“乡镇工业污染治理” 严查排污许可手续,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农村地区运行。明确要求落雁湖旁食品厂(木子李豆腐乳加工厂)废水经预处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以上措施有效实现了对落雁湖入湖污染源的截断,为落雁湖黑臭水体“长治久清”提供了保障。

清淤疏浚:落雁湖最深处为5米,湖底沉积了大量淤泥,彻底的清除淤泥是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关键。本次落雁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清淤33597 m3,淤泥就近自然干化后用于种植土进行回用,最大程度将富含氮磷的淤泥进行资源化处理,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避免淤泥外运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将周边建筑垃圾平整、就地无害填埋。


图五:落雁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控源截污前后效果对照

生态修复:根据落雁湖的地形条件以及所需实现的生态功能,采用松木桩对岸基水土进行固定,进行生态补水后种植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睡莲等水生植物;放养梨形环梭螺、铜锈环梭螺、无齿蚌、鲢、鲶等水生动物;建设人工生态浮岛。水生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水生动物能加强水质净化以达到落雁湖水质长期保持良好的目的。

(2)生态修复效果

落雁湖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工程项目彻底改变了落雁湖原来“黑、臭”的面貌,治理后的落雁湖水体澄清通透,风景秀美。在此项治理过程中,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措施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污染问题。通过梯次搭配净水植物,引入滤食性水生动物,巩固治污效果,科学的生态修复是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的最大保障。


落雁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控源截污效果

3、安乡县安康乡杜家村黑臭水体治理

(1)昔日臭水沟,今朝靓风景

安乡县杜家村是“2022年首批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常德)”项目支持的先行先试示范村。项目实施前,该村第八组村民主要集聚区有一条长约600米沟渠,由于长期接受周边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和村民生活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水流不畅、淤塞和水体氨氮浓度严重超标等突出问题。“水体常年有异味、颜色发黑”曾是这条沟渠的真实写照,“臭的要死,尤其是夏天都不敢开窗户”是治理前当地村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现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大改变了村民的认识,曾经散发恶臭遍布黑水,让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沟渠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生机迸发,成为了杜家村一道亮眼的特色风景(见附图)。

(2)四大举措,全方位治理

针对杜家村的黑臭水体治理,市县各级各部门与村民群策群力,坚持“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联通”的思路,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控源截污防“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做好控源截污是核心。杜家村新建三级净化池对分散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杜绝村民生活污水污染沟渠;新建砂滤池、沉沙池,对周边农田排入沟渠水体进行过滤净化,实现源头控制,防止“新增”污染物的进入。

清淤疏浚去“存”。杜家村组织对沟渠进行全面清淤,清除沟渠底泥和杂物等,有效消除了沟渠中“存量”污染物。

生态修复重“效”。新建生态连锁砖护岸,采用松木桩驳岸,种植水生植物,增设生态浮岛、太阳能曝气机等,将生态植被与水利工程等措施相结合,既有效减小水流和波浪对岸坡的冲刷,又起到美化环境、运维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沟渠两边种植的黑麦草,村民收割后用来养鱼,获得了经济效益。

水系连通引“活”。新建水位调节坝,拦水坝,增加水源和水体整体流动性;同时,对沟渠进行护脚、护坡,防止两岸的水土流失,避免沟渠淤积。

(3)治理达标,效果显著

沟渠水质指标稳定达标,氨氮去除率达到60%以上、治理后浓度为0.41 mg/L,溶解氧浓度稳定大于8.00 mg/L。整体工程配套设施及空间布设进行了景观美化设计,项目实施后实现了水清、景美、资源化利用等“多赢”。附近村民对该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杜家村是常德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的一角,常德市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污染治理设施与原生生态景观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群众参与机制,确保水体“长治久清”,以蓝天常在、碧水长流,来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盼。


附图:


图七:杜家村黑臭水体治理前后现场效果

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市级十佳典型案例
常德市: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模式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32406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