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三种意识 构建高效环保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了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成为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主战场、大舞台。在推进“两新”,构建“两型”的全新事业中,环保工作必须树立三种意识,构建全新的高效的环保工作格局。
一、必须突出民生抓环保
所谓突出民生抓环保,就是要抓住空气,水质,噪声污染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环保,维护老百姓的环境权益。本届班子上任后,我们确立了任期内三大任务。一是坚决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二是两年内使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0%以上;三是开展湘江综合治理,三年内基本解决湘江湘潭段及支流水污染的问题。完成上述三件大事,就会使湘潭的环境质量更好,就会让湘潭的老百姓喝上比现在更加干净的水、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能够在更加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系列工程。在全市确立了“双十”减排重点工程,(即十大污染减排工程、十大环保设施监管工程),强力推进城区清洁能源改造,城区噪声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积极保护饮用水源,全市设立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标志,集中开展为期四个月的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行动,开展农村生态养殖示范,组建环保法律援助站,通过努力,我们这些针对性的措施,收到了积极的成效。1-10月,我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提高到86.3%,是五年来最好的。湘江湘潭段镉等重金属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上半年我市COD减排4000吨,在全省排名第1,二氧化硫减排5000吨,在全省排名第4。
二、必须跳出环保抓环保
所谓跳出环保抓环保就是要围绕经济发展,置身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三新大环境和两型社会大背景和长株潭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去抓环保,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就环保抓环保的模式,湘潭作为我省的一个老工业基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任务相当艰巨,首先是要做到不欠新账。必须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用好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应强烈的项目,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的新增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其次是要多还旧账,加大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坚决落实省政府湘江流域“五个一批”(即淘汰退出一批、关闭一批、停产治理一批、限期治理一批、搬迁一批)三是要算大账。打破地区行政分割,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考虑,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升级改造、整合,为了省会长沙饮水安全和湘江生态风光带的建设,竹埠港工业园实行退二进三。下摄司作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园内企业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湘钢的中水回用、电化的含锰废水处理后的综合利用,电厂的脱硫石膏等。四是实现双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建立环保工作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使企业在投入环境的同时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变“要我环保”为“我要环保”。实行总量控制制度,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园区和各重点企业,新批企业一律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推出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和断面水环境超标补偿制度,把企业污染减排的“包袱”变为“财富”。与人民银行开展了环保和信贷间的合作,落实国家绿色信贷相关政策,组织举办“创环境友好企业,树绿色信贷品牌”活动。
三、必须走出湘潭抓环保
所谓走出湘潭抓环保主要是湘潭处在长株潭的核心位置,承上启下,三市山水相连,可以说是唇齿相依,搞好湘潭的环保,既要寄希望于株洲达标,又要考虑湘潭的排污对长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主动走出去,联防联治,同江同治,区域共治。
一是开展长株潭环保大联动。长株潭三市由于地理上紧邻,又同饮湘江水,环境问题具有共同性,在环境治理上,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上必须实施联动。通过协商,长株潭三市签署了环保区域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加密监测联动机制、污染控制联动机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5个机制。当前湘江正处于枯水期,是环境事故的多发期,三市必须联动,以提高三市共同应对突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湘江枯水期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二是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招才引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与美国环保协会等长期从事于环保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的组织展开合作,深入开展排污权交易、湘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补偿、九华经济园区绿色供应链、联合组建环保宣教基地等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三是要广泛引入国内外专业污染治理和运营公司。开展污染集中治理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第三方运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投资治理,解决运行成本高、自动监控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