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市长陈君文在全省第六次环保大会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十五”以来,全市经济保持了年均11。3%的增长速度,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由全国第120位上升到97位。 与此同时,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好改善,境内沅水、澧水水质介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级和二级标准之间,按功能区划分的水域水质达标率100%;2005年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2天, 比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日报的2002年增加52天;2004,2005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名。今年8月份, 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的考核验收,摘下了全省第一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牌子。
回顾这几年,我们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付出了一些努力:
一、以战略位置突出环境保护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们深切感到,没有绿水青山的常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常德;加快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也是政绩。为此,全市上下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战略性、基础性的位置来抓。
一是在工作部署上优先考虑。在市县两级建立了定期研究环保工作的制度,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环保工作中的具体问题o“十五”期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20多个,在编制《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元素的优化组合,编制了环境专项规划,并在全省率先开展规划环评。以“环保世纪行”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全社会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二是在环保执法上严格到位。采取“人工督导、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方式,把日常执法与专项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每年组织集中性环保执法检查,连续4年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检查排污企业1254家(次),立案查处132家,依法关停57家,督促完成治理27家。
三是在经费投入上重点倾斜。坚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 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投入,鼓励社会投入,拓宽环保融资渠道。“十五”期间,全市环保投入累计超过40亿元,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污水处理中心、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先后建成,空气自动连续监测、常规水质监测等一批环保监控设施得到配套和完善。
四是在责任考核上不断强化。把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建设等指标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了任期环保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采取交办的方式,重点督导,定期通报。建立了环境保护问责制,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保事故的,严肃追究责任。
二、以城市创建带动环境保护
常德市连续开展了十多年的城市创建工作,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就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从2001年开始,我们开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面实施“蓝天、净水、治渣、控噪”四大工程。
——“蓝天”,就是建设城区大气环境保护圈。这个保护圈建设范围涉及城郊,面积6倍于城市建成区。 区内先后强制取缔燃煤锅炉和窑炉106个,关停砖瓦厂42家;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投A 2.8亿元完成天然气入常工程,全市气化率达92.9%;严格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督管理,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初检、年检和抽检,先后为5000多台在用车辆安装尾气净化装置;严格控制粉尘、扬尘和油烟污染,运输垃圾、渣土以及其它可能散发粉尘的机动车辆全部采取封闭装置,所有建筑工地全部实施围档作业,大型餐饮单位全部安装油烟治理设施。 目前,市城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比大气环境保护圈建设前降低了2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4%。
——“净水”,就是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从2003年9月开始,我们对贯穿市城区的穿紫河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一期投资1.48亿元, 已完成清淤、截污和引水三大工程,今年以两岸风光带建设为重点的二期工程已经动工,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也正式启动。在城区污水处理上,我们投资1.5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江北城区二级污水处理中心, 目前正在抓紧德山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对津市西湖等大湖大库的投肥养殖开展重点整治,确保水质按功能区要求达标,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常抓不懈,市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取缔挖沙船,迁走轮渡船只。
——“治渣”,就是推进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置。按照生活垃圾基本无害化、危险废物处置全部实现集中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初步实现资源化的要求,先后建成了占地370亩、 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并配套建设渗滤液处理系统;投入2000万元,兴建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发展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4l家,年生产新型墙体材料9.5亿块标砖,全市新增墙体材料应用率达30.1%。
——“控噪”,就是加强城市噪声污染控制。积极开展噪声控制达标区建设,实施了禁燃烟花爆竹、禁鸣喇叭、控制婚丧喜庆噪声等专项行动。大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取缔露天夜市烧烤和马路市场,清除城市“牛皮癣”,启动城乡结合部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较好地改变了城乡环境面貌。
三、以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粗放,是环境污染的根源之所在。我们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一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仅去年一年,全市就关闭“十八小”企业20家,对27家排污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加快工业产业的整合,比如对造纸产业,采取集中制浆、分散造纸的方式,尽力减少污染;对非金属产业,按照“优先开发大矿种、突出培育大企业”的思路,实施优胜劣汰,有效扭转粗加工、高污染、高排放的局面。专门出台了《企业环境行为考评奖励试行办法》,对污染物排放行为等四个方面提出考评标准,对全市重点企业分类考评,对考评先进的企业,实行优先安排治理资金等各种优惠,促进企业增强环保意识, 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二是鼓励扶持先进产业。落实新上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对没有通过环保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办理各项手续。去年以来,全市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19个。 出台了专门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常德烟厂、恒安纸业、金鹏凹印、金健米业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发展势头比较好,华南光电、力元新材、寰球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来势比较迅猛,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9家。
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在德山工业园和津市。工业园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重点配套上下游产业, 以形成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整合,在企业内部推进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部分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社会层面,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倡导绿色消费, 以此实现循环经济的积极引导和拉动。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示范和推广。
四、以生态建设支撑环境保护
从2004年开始,我们启动了生态市的建设,由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门决议,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生态城区建设。常德市城区三山环伺、三水流贯,我们因地制宜做活“山水文章”,结合沅江岸线治理建成了中国常德诗墙, 以田园风光为主题,对城市内湖柳叶湖实施生态保护改造,依托穿紫河水系构建集居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画廊。突出抓好城区园林绿化,近几年每年新增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二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城镇和生态旅游五大生态工程,大力实施退田还水、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程,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已有石门、桃源两个县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创建工作正在推开。
三是沼气工程建设。我们连续4年将发展农村沼气列入市政府公开承诺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拿出专项资金补贴农户建池,全市沼气池已经突破20万口,适宜户入户率达22%。农村废弃物通过沼气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目前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172个,“绿色”经济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产业要素。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清醒地看到,虽然常德在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全省环保大会精神为动力,进一步增强环保责任意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跨越,为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