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学习及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环境监测站(中心):
根据2012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议精神,环境监测系统要利用两年时间开展“科学监测,大力推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贯彻落实”活动(简称“大贯标”活动)。按照“大贯标”活动方案的有关要求,我省将于今年开展以地表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及技术规范为重点的学习和知识竞赛。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学习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重要意义
“大贯标”活动是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继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和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之后的另一项大型活动,对进一步深化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理解,大力推动各项标准规范特别是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技术规范的贯彻落实,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学习
省站组织有关专家拟订了《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大贯标”活动学习的标准及技术规范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详见附件),请各单位以该目录所列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作为教材,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自行开展内部培训,并将该培训纳入监测人员日常的业务学习中,定期将培训情况报送省站。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由省站组织专题培训。
三、编制“大贯标”活动培训教材和题库
省站以《目录》为重点内容,组织省内有关专家编制“大贯标”活动培训教材,详细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建设知识竞赛题库。
四、组织“大贯标”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由各市(州)站组织,选拔参加决赛的选手;决赛由省站组织,各市(州)队参加,以闭卷考试或现场知识竞赛形式进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五、开展“大贯标”活动检查和宣传
对市(州)站“大贯标”活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提高学习效果。宣传“大贯标”活动,进一步激发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热情,选拔、培养优秀人才。
“大贯标”活动是推动环境监测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载体,各市(州)站应立即组织开展,并将好的经验及建议意见及时反馈到省站。
联系人:郭 倩
电 话:0731-82592318
传 真:0731-82592318
手 机:15974186341
附件: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大贯标”活动学习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目录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监测 大贯标 知识竞赛 通知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办公室 2012年4月27日印发
附件:
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大贯标”活动学习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目录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 [2011] 22号)
3、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4、 《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总站水字 [2007] 182号)
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6、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
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
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10、《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
1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1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
13、《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
14、《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指导》(HJ 495-2009)
15、《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
16、《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T 14581-93)
17、《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3-2009)
1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20、《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21、《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
22、《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 618-2011)
2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2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2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T 14-1996)
26、《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27、《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167-2004)
2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29、《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55-2000)
30、《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
3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32、《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
3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
34、《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 18483-2001)
3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36、《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5-2007)
3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 76—2007)
38、《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
3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
4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4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42、《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43、《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
4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94)
45、《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总站物字[2011] 201号)
4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
47、《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 165-2004)
48、《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5085.7-2007)
49、《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
5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T 589-2010)
5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30-2011)
52、《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73-2007)
5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