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级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十八年守护湘华鲮的故事
十八年守护湘华鲮的故事
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是湖南省特有的一种中型野生经济鱼类,被列入湖南省核心保护物种。上世纪60年代在湘、资、沅、澧四水中上游均有分布,尤以沅水的中上游产量较高,是沅水流域内的“优势土著”。湘华鲮属于洄游鱼类,需在急流浅滩处产卵繁殖。上世纪80年代,一座座拦河电站的修建将湘华鲮的产卵场地淹入库底,洄游通道被迫阻断,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90年代,湘华鲮在湘江和澧水中消失,资江和沅江年产量不到0.5吨。后来,仅在沅水上游的部分河道发现少量个体。2006年,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团队,对湘华鲮开始物种拯救。同年,科研团队在沅水洪江区段收集野生湘华鲮300余条,自此,全省唯一一个湘华鲮人工繁育基地落户洪江区,进行湘华鲮的救护、人工繁育、增殖放流及科研开发。同时,成立沅水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保护湘华鲮水生生物资源。
18载寒来暑往,沅水洪江区的几十个网箱、300多条“土著鱼”,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痕迹:自2008年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来,湘华鲮种群数量从不足千斤到年繁育鱼苗1000万尾,100万幼鱼重回母亲河。人工繁育补全了湘华鲮自然条件繁殖受阻环节,通过人工繁育鱼苗进行增殖放流,使湘华鲮的繁殖、生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形成闭环,构建了湘华鲮的保护体系。目前湘华鲮保护已形成科研机构负责人工驯养、繁殖、养殖;政府部门负责资源保护、增殖放流;企业承担资金筹措、产业开发的三方联动工作机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因地制宜,采取濒危野生物种就地保护。2006年,由5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开始对湘华鲮实施物种恢复工作,科研团队辗转多地,终于在沅水洪江区段找到300多条野生湘华鲮。由于当时对湘华鲮的生态生理特性认知较少,为了更好的开展人工驯养研究,团队采取了就地保护的策略,在洪江区建立了湘华鲮人工保育基地,并将沅水洪江区段、巫水洪江区段划入沅水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二是技术攻坚,实现湘华鲮苗种规模化培育。湘华鲮人工繁育需要解决野生亲本驯养与培育、繁殖季节观察、催产配方研究、最佳孵化方式、鱼苗开口驯食等难题,仅选取最适宜的养殖环境就耗时3年,通过流水、池塘、网箱和工厂化四种模式对比实验,终于找出最适合湘华鲮的养殖环境。经过10年的科学研究,团队终于攻克湘华鲮子一代的人工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实现了湘华鲮全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三是增殖放流,恢复沅水本土鱼类资源。为加大野生湘华鲮种群保护,自2008年10月首次开展湘华鲮人工增殖放流以来,已在沅水流域累计放流湘华鲮苗种超过100万尾。同时,洪江区全面实行十年禁渔,狠抓禁捕退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严厉打击电鱼、毒鱼及其它非法捕捞行为,沅水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成效初显。
阳光下美丽的湘华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