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典型案例(44)——长沙县
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沙县
长沙县别称“星沙”,自古为“三湘首善”,是毛泽东亲密战友杨开慧、许光达、田汉、陈树湘、李维汉等仁人志士的故乡。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也是中西部第一县,县域经济跻身全国百强前五。长沙县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热土,更是风光秀美、环境优越、独具性灵的山水之城,拥有湖南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松雅湖,全国最美示范河湖——浏阳河。2016年获评湖南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近几年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等国字号招牌,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长沙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长沙县的殷殷嘱托化作不竭动力,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助推高水平保护”,在夯实“两山”建设基础、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方面大胆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1+6“两山”实践模式,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高颜值”和金山银山“高素质”相得益彰的“两山”实践道路。
四大“两山”转化模式
县域高质量发展“脊梁”模式(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经开区是湖南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率先建设5000亿园区”的目标,通过创建绿色低碳园区、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加速数字化“智”能升级等,202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624.7亿元,以仅占全县4.12%的用地创造了81%的GDP,撑起了长沙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经开区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
绿茶产业“一带一心”模式(百里茶廊和绿茶小镇)。绿茶产业是长沙县“一县一特”产业,形成了一条以“绿茶小镇”金井为核心,蜿蜒100余公里的“百里茶廊”产业带,2021年茶叶综合产值4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4万个。先后获评“全国产茶重点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智慧茶业样板县域”。
城市退垸还湖还湿模式(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松雅湖原为团结垸,2008年启动退垸还湖工程,是我国南方退垸还湖恢复重建浅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筑巢引凤,吾悦广场等大型商贸体争相落地,环湖楼盘均价较周边高近60%,2021年辐射范围内税收达3.2亿元,较5年前增长5倍。
田园综合近郊振兴模式(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果园镇浔龙河村利用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按照“美丽乡村+生态社区+特色产业”思路建设生态艺术小镇,通过集约节约土地、创新村级治理、打造“五位一体”综合产业,使乡村“沉睡”的山水资源实现了资产化和资本化。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20余项荣誉。2019年“浔龙河模式”在中国乡村振兴论坛上作为典型模式分享推介,2020年在河南省兰考县推广应用。
四项“两山”典型制度
探索以GEP核算为抓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长沙县委、县政府率先在湖南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建立核算结果定期发布制度;并将核算结果应用于政府决策中,推动GEP核算结果在生态补偿、绩效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构建以县环委会为核心的大环保工作格局。采取由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任主任的“双主任制”,确保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权威,由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兼任县环委办主任,统筹环委办和分局两股力量。形成了“县级层面抓统筹调度、职能部门抓条线推动、镇街履行属地监管、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以体制机制创新护航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立分类发展与差异化考核衔接机制。立足区位实际,将全县划分为城市服务、工业和综合发展、农业生态三种类型实行差异化考核,有效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持续释放竞相发展活力。自实施分类发展、差异化考核以来,长沙县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超10%、20%、10%,实现了城乡同步快速发展。
创新县内“飞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探索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2020年长沙县试行县内“飞地”政策。乡镇招商企业在镇内注册,统一安排入驻产业园区,产生税收返还乡镇。企业“飞地”是长沙县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实践,为农业乡镇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绿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银山幸福长。创建“两山”实践基地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长沙县将以创建“两山”实践基地为契机,立足湖南,不断探索,努力为中西部生态资源禀赋好、产业发展基础扎实的地区,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两山”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