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前公示
经审议,我厅拟于近日内批准《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就项目环评相关情况予以公示5个工作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向我厅来信来电进行反映。
联系地址:长沙市万家丽中路三段118号 邮编:410014
联系电话:0731-85698065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提出听证申请。
项目名称 | 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项目 |
建设地点 | 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 |
建设单位 | 常德市宸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 |
项目概况 | 常德市宸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8200万元,在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项目。拟建工程服务范围原则上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规模5000 t/a,焚烧处置危险废物规模10000t/a,物化处理危险废物规模12000t/a。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①做好工程废水污染防治。按照“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循环回用、监控达标”要求对项目各类废水分质分类进行处理。焚烧车间产生的焚烧炉碱液喷淋塔高盐及含重金属废水采用三效蒸发处理,冷凝水回用于碱液喷淋塔;实验室废水入焚烧炉处理;物化车间产生的高浓度含盐废水采用三效蒸发除盐预处理、洗桶废水经芬顿氧化预处理后排入综合废水收集池,与车间地面冲洗水等在收集池内混合后一并进入厂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初期雨水由初雨池收集后分批排入厂区综合污水处理站后端沉淀及砂滤处理环节处理。厂区废水经处理后应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及德山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水质要求,经市政管网排入德山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达标排放至沅江。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固态、半固态预处理车间、废液预处理车间和暂存库均应按封闭式结构设计建设,厂区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相关要求做好分区防渗处理,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地下水污染监控措施,定期对地下水进行监测,严防出现地下水污染。 ②落实工程废气污染防治措施。综合利用车间蒸馏不凝气经套管负压收集、出料废气经档板集气罩负压收集后由专用管道引入焚烧炉焚烧处理,配套建设一套活性炭吸附+UV光解设施作为应急备用处置设施,焚烧炉烟气经“SNCR脱硝+半干式急冷塔+活性炭+布袋除尘器+湿法脱酸”处理达到《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表3中的排放浓度限值后由50m排气筒排放,厂界VOCs、甲苯参照执行《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天津市地方标准DB12/524-2014)表5其他行业厂界浓度限值;物化车间酸性废气和厂区污水站生化处理过程产生的恶臭类气体(NH3、H2S)一并进入碱液喷淋处理系统处理后经30m高排气筒排放,外排废气中氯化氢因子应达《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二级排放限值,NH3、H2S 因子应达《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2排放限值;甲、乙类暂存库仓储废气须经负压收集后分别由活性炭+UV光解处理,外排废气中VOCs满足《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表2其他行业排放限值、NH3、H2S达《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2排放限值后分别经20m高排气筒排放;乙类分拣车间挥发性酸性废气须经负压收集、碱液喷淋处理达《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二级排放限值后经20m高排气筒排放。设定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为生产区边界外400米,其内不得保有和新建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项目。 ③规范落实工业固废管理措施。综合利用车间产生的机械滤渣及蒸馏釜残、物化车间产生的压滤泥饼及压滤废液蒸发后盐泥、焚烧车间产生的废布袋、化学水制备产生的废离子交换树脂、仓库贮存产生的废活性炭等危废及污水站产生的生化污泥(一般固废)均入炉焚烧处理;焚烧车间产生的炉渣、飞灰,烟气处理废液蒸发后产生的盐泥等无法厂内处置的危废均必须交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清运。厂区危废暂存库建设、使用、管理应相应分别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要求,危废转移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切实防止管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 ④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配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全程清洁生产管理,确保环保设施稳定正常运行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按要求建设1500 m3事故废水应急池和500 m3初期雨水池,重点落实焚烧回转窑事故排放的风险防控措施,建立三级防控体系,切实防止环境风险事故。
|
公众参与情况 | 公众参与采取媒体公示、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拟建工程所在地民众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35份(其中团体10份,个人125份),实际收回135份,98.4%的受调查公众和90%的受调查单位支持项目建设,未收到明确反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