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年度“大体检”!水生态监测现场采样圆满收官
初秋的洞庭湖,天高云淡,湖风微凉。监测船缓缓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洞庭湖中心”)工作人员身着救生衣,手持采样器,在船体轻摇中依然稳扎稳打。
为全面落实《2025年湖南省国家地表水生态监测实施方案》,洞庭湖中心统筹推进春秋两季洞庭湖水生态监测任务,本次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洞庭湖断面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植物等水生态指标现场采样。
在洞庭湖入口的一处采样点,三名采样人员分工协作,利用各式设备仪器将采集到的洞庭湖水体进行分类封存。采泥器专门用于打捞湖底表层的泥土,由于无法判断水下湖底泥土的状况,采样人员只能随机将采泥器投入湖中打捞湖底泥土。经过反复地投放,在连续采空多次后,终于打捞到了所需要的泥土样本,不少水丝蚓、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及贝类等活体生物夹杂在泥土中,采样人员用40目的筛网将样本中细小的泥沙反复筛洗,直至清洗后的水变清澈后装袋保存,并当天把底泥里的生物挑出来,加酒精固定,采样才算完成。
水下的底栖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被誉为“水下哨兵”。在水生态监测过程中,EPT类群,即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是比较敏感的类群,其出现一般代表水质良好,是常被提到的清洁指示物种。目前,洞庭湖区域蜉蝣目和毛翅目比较普遍,另外钩虾也属于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物种,在洞庭湖同样比较常见。
一铲铲底泥从湖底捞起,一瓶瓶水样被精准分装、贴标、固定,每一道工序都严谨细致,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专业与专注。采样人员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坚持“现场测定必须现场完成,样品保存必须符合条件”,全程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的全程可溯、数据真实可靠。随着最后一铲泥在樟树港点位被仔细采集、选样、固定,2025年洞庭湖水生生物监测现场采样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全年采样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夯实,也为全省水环境管理、生态评估与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接下来,所有样品将进入实验室分析阶段,最终形成年度监测报告,为洞庭湖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湖南首个环境DNA标准化分子实验室在洞庭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功能分区完备,涵盖样品前处理、核酸提取、扩增成像、测序分析等专业区域,为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推动水生态监测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