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人民日报文章:湘江治污倒逼产业转型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3-12-02 14:58   【字体:    

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何以备受瞩目?数字足以说明问题:该流域占全省面积的40%,人口占全省的60%,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5%以上。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至10年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湘江治理重金属污染,这几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接下来如何铁腕推进?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治理初见效

淘汰800多家“涉重”企业,五种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

阳光明媚的午后,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嬉戏,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几个青年男女在玩沙滩排球。漫步在郴州市城东苏仙区沿河而建的西河公园,若不是区委书记何录生的提醒,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竟是一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尾矿库。

西河是湘江上游的二级支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河大量开采有色金属,鼎盛时期沿线聚集采矿企业423家、选矿企业245家,每年要接纳2000万吨直排河中的污水,河边历年堆积的尾砂、废石多达1000多万吨。

近两年来,苏仙区打击非法采矿,抓矿企整合,采矿企业减少到27家,选矿企业减少到28家。同时开展生态修复,移走尾砂,种上植物,将尾矿库改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郴州西河之变,是湖南省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湖南省环保厅厅长刘尧臣介绍,“十二五”以来全省淘汰有色金属冶炼落后产能59.6万吨,全省“涉重”企业比2007年减少32%,其中湘江流域减少37%,超过800家。

“清水塘,水难清”。株洲清水塘地区聚集了重化工企业130多家,属于湘江株洲段“污染重灾区”。目前,多家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污口,都被株洲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的管网截断。所有工业污水统一进行深度处置,最终实现“一个口子排放、一个标准排放”。

在清水塘工业废水的主要排污口霞湾港,记者看到,排入湘江的水能清晰看见河底的颜色。“环保部门在这里设置了24小时的电子监测,一旦超标,立即处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部部长陈朝阳说。

省环保厅的监测数据显示,历经5年治理,近年来湘江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12年湘江干、支流42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8.1%,比2007年提高5.6个百分点。汞、镉、砷、铬等五种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率、超标个数、超标断面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难题待破解

两个“减少50%”倒逼“有色金属之乡”调整产业格局,转变发展方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湘江流域矿山开采历史长达数百年,过去粗放、掠夺式的生产模式,留下的“包袱”太重。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衡阳水口山、湘潭锰矿等处,露天堆放的含重金属固废就达数亿吨,还有1000多个尾矿库、近10亿吨的尾砂。

“部分企业搬迁选址难,企业的补偿、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信访维稳压力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包袱重、生产工艺陈旧,一下子搬离,往往尾大不掉。”一位参与动员企业搬迁的政府官员,对于产业升级的难度深有感触。

资金短缺也是个问题。根据治污方案,“十二五”期间湘江“治重”需要590亿元。其中,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总投资需要413亿元。目前“十二五”过半,国家已支持41.54亿元,省、市级财政及企业筹资100多亿元,与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这些难题如何破解?

在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胡衡华看来,湘江“治重”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将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老工业基地整体提升改造、环保搬迁相结合,同时继续发行重金属专项治理债券,积极利用外资,广泛吸纳社会投资。

“新账不能再欠,在此前提下努力还老账,这是省里治理湘江的一个基本思路。”刘尧臣说。

湖南省要求,对湘江流域新建涉重金属项目严格按环评标准“一支笔审批”,对污染防治工作,省、市、县、乡、村要一起行动,各级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对工作不力、考核不合格的要实行“一票否决” ,同时率先实行环保终身责任追究制。

根据治污方案,到“十二五”末,湘江流域内涉重金属企业数量比2008年减少50%,重金属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两个“减少50%”,倒逼湖南这个“有色金属之乡”调整产业格局,转变发展方式。

来到湘潭市竹埠港,明显感觉比较“冷清”。一些厂房的大门紧闭。湖南昭山冶金化工有限公司铁门关闭,门口的企业名字也已残缺。

竹埠港地区原来有26家化工企业,是湘潭市的精细化工区。岳塘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竹埠港正在实行“退二(重污染化工产业)进三(第三产业)”计划,已经关停11家化工企业,剩余的15家企业将陆续关停,明年6月全部退出。“这里将改建成中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物流商贸新城。”

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同样期待着“华丽转身”。今年5月,清水塘工业区启动绿色搬迁,株洲市计划用10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一座生态新城。

■合力来治污

创新融资方式,推进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请“绿色卫士”参与监督

今年9月,湖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把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我们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干下来,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省长杜家毫的话掷地有声。

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目前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已出台,全面提出了治理目标、保障措施和考核奖惩体系。

第一个行动计划以“堵源头”为主要任务。第二个行动计划实行“治”与“调”并举。第三个行动计划主抓巩固提高,围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进一步实施综合措施,使湘江干流、全流域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大部分饮用水源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治理顽疾,湖南提出一些新举措——在衡阳、株洲、湘潭、郴州等市成功发行49亿元专项债券基础上,继续创新融资方式,谋求多元化筹资;在湘江流域8市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湘江流域河流沿岸1公里之内的大型养殖场全部搬迁;推进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立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和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责任机制……

湘江“治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流域8个地级市,涉及环保、发改委、财政、住建、畜牧、水利等多个部门。刘尧臣说,关键是要真正形成各级各部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治污合力。

齐抓共管,也包括公众积极参与。

最近,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洋洋多了一个名号——“绿色卫士”。“关爱母亲河,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刘洋洋说,“当了‘绿色卫士’,我要履行好责任。”

11月初,湖南省文明办等四部门面向社会招募200名保护湘江“绿色卫士”。目前,“绿色卫士”名单已经确定,队伍中有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民间环保人士。

湖南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李仕铭告诉记者,省政府将在湘江沿线设置50个水质监测点、100个重点排污口监测点,为“绿色卫士”配备水质检测设备和设施,“绿色护士”不定期前往监测点,一旦发现水质超标,直接向环保部门投诉。

200名“绿色卫士”,加上绿色联盟、曙光环保等志愿者组织,守望湘江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强。(记者 侯琳良)

原文见人民日报2013年11月30日http://hn.people.com.cn/n/2013/1130/c208814-20037148.html

人民日报文章:湘江治污倒逼产业转型

1015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