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蓝天白云,衡阳打响“治气”第一仗
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守护“衡阳蓝”?记者从衡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5年—2029年,我市将聚焦移动源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等领域,滚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五大标志性战役。今年重点打好移动源污染防治首场战役,开展“守护蓝天”攻坚行动。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东洲岛
为何“移动源污染防治”首当其冲?据全省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移动源是第一大源,贡献占比平均为27.5%;扬尘源是第二大源,贡献占比平均为25.4%;工业源是第三大源,贡献占比平均为23%;其他固定燃烧源、生物质燃烧源、餐饮油烟贡献占比分别为10.6%、8.2%、5.3%。
针对影响我省空气质量的重点领域排出优先序、打好组合拳。2025年至2029年,我省将滚动实施移动源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控、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污染防治五个标志性战役,争取全省PM2.5年均浓度每年下降1微克/立方米,到2029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
“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要守住的底线。自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部署实施以来,我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连续8年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逐年改善。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6,PM2.5年均浓度为36.4微克/立方米,均同比改善6%,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年度项目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今年,全市上下聚焦除夕、春节、元宵节等重点时段,扎实开展烟花爆竹管控等阶段性重点工作,截至2月底,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帮忙”很重要,“人努力”是根本。据生态环境部门透露,我市在城区柴油货车禁限行、老旧车辆(工程机械)淘汰、新能源车推广、在用车辆监管与精准治污、可控治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对移动源排气污染的管控,可有效降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浓度,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主要手段。
聚焦聚力、确保首战首捷,我市今年将以五个标志性战役为引领,齐抓共管推进移动源排放源头管控,具体系统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移动源排放源头管控。我市将完善城区柴油货车禁限行政策,优化交通路线,对柴油货车实施绕城通行。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完善落实推广扶持政策,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0%以上。加快超标排放车辆和机械淘汰,推动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400台、耗能高污染重的国Ⅰ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118台、老旧农机具报废1599台(套)。
推进绿色运输体系建设。通过强化引导工矿企业扩大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铁路和水路运输量,全市工矿企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70%,铁路、水路年货运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10%、12%,1000吨级以上泊位配备岸电设施(油气化工码头除外)比例达到100%。开展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治理,完成32家汽油储销量2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
强化机动车达标监管。严格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建成运行“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严格落实“检验—维修—复检”闭环管理。完成54套企业“智能门禁”系统建设和2000台柴油货车OBD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安装任务。加大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力度,2025年全市柴油货车路检路查不低于2200辆次,入户检查不低于1100辆次。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管控,加密排查、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运输烟花爆竹的行为;加大餐饮油烟管控力度,加大对夜市摊点露天直排油烟监管执法力度;加大扬尘污染防治管控力度,各城园区每周开展1次深度保洁大清洗、重点区域每2小时洒水作业,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从低茬收割、秸秆离田和集中利用持续发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通过“人防+技防”进一步加强工业源污染管控,采取“周调度、月会商”模式,推动相关重点企业高效完成各项超低排放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