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牯牛攒“牛劲”
牯牛意为公牛,牯牛一词也出现在沈从文著作《阿金》书中。以牯牛定为村名的,全国有好几处,而今天所说的是凤凰县新场镇牯牛村。
这个村很小,户不到三百、人不足一千,半个多小时就能从村头走到村尾,一条乡村公路穿越群山连接着外面,也串联着五个村民小组。在不通公路的年代,村民赶集就要早早动身,若去晚了,集市上的商品可就所剩不多了。
牯牛村四季分明、景色宜人,纯朴善良的村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村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乡村振兴实施后,村里发展猕猴桃、桑蚕、油茶等产业,村民也被带动起来,跑运输、忙养殖、开商店、外出务工等,土墙房屋变成砖混结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水电家家覆盖,部分家庭还装上了宽带……
漫步在牯牛村产业道上,成片的猕猴桃园、郁郁葱葱的油茶林、错落有致的蚕桑田和中药材基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一幅秀美的乡村图景。村支书谭必勇介绍,牯牛村为改变过去分散无序的产业发展模式,修订完善了《2021-2025年乡村振兴规划》,在油茶产业基础上,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盘活荒废的林地资源,鼓励引导村民种植黄柏、黄精、金银花、米辣子等。今年,油茶迎来丰收,榨出茶油3000余斤。村民王志强自筹创业资金30万元回乡种植樱桃、冬桃等,吸纳务工人员8人,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只有村里条件好了,外村的姑娘才肯嫁过来,只有把村子打扮漂亮了,才能留得住人”,村民谭普选的一句话道出了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还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为此,牯牛村把生态村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实施安全宜居住房、安全饮水、畅通路网、环境治理等工程,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秋去冬来,牯牛的夜晚不再寒冷漫长,135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夜空,照亮村民回家的路。随着5个村民小组饮水改造项目完成,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去排队挑水。改造完成114个农村户厕,新建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启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和“周清月清”垃圾治理模式,村道两旁还装上了花坛和仿树藤栏杆,牯牛村变得更加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带动”,这句话村支两委体会最深。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设立便民服务室和党员活动室,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改善了办公条件,通过微信群推行网上便民服务,实现干群关系的“零距离”。同时,大力开展法治宣讲,结合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家风故事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院坝会、田间地头交流等多种形式,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展示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牯牛,健硕的身形被刻画在村部墙上,那图腾栩栩如生。“耕耘”的石碑是一种象征,植根于牯牛人心中,鞭策着村民在奋斗路上仍需攒“牛劲”,继续以孺子牛的实劲、拓荒牛的闯劲、老黄牛的干劲,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悯农、重农、兴农、强农。回顾牯牛村发展之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牯牛村得到了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