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相继点赞常德生态环境工作
新湖南客户端2月12日讯(通讯员 黄道兵)2月1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8版以“湿地卫士在行动”为题,报道了几个普通老百姓充当“湿地卫士”的生动实践,其中就有常德市的环保志愿者聂罗敏。而在此前的2月8日,安乡农村安全饮水和生态环境工作也被中央电视台重点推介。
人民日报报道中,以小标题“桃源故里护河人”一节,讲述了聂罗敏巡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故事,其内容摘要如下——
东晋文人陶渊明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仙境,那里正是今天的湖南常德一带。常德10%的面积是湿地,440条大小河流蜿蜒穿行,湖泊池沼星罗密布。在这片美丽的湿地上,活跃着很多志愿者,聂罗敏是其中的一员。2月2日这天,正是新冠病毒疫情让很多人留守在家之日,聂罗敏照样戴上口罩出门独自去常德的水源地巡护:巡查地笼、鸟网等非法猎捕器具,看看有没有人往河里倒垃圾。这个质朴干练的汉子在河边、池塘边上下穿梭,很快就取得了第一个“收获”:在湿地河堤边发现一个地笼,里面还有鸟毛若干。他说:“这东西对湿地里的野生动物伤害很大,会把当地的竹鸡和黑水鸡捕光的。”
为保护家乡的湿地,聂罗敏已经坚持13年做志愿巡护工作。他做装卸工维生,大半生无积蓄。“人在青山绿水之间走走就是一种旅行”,他喜欢这样的生命体验。他被湖南省授予“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的称号,队员们更是亲切地把他称为民间版的“河长”。
多年来,聂罗敏从单枪匹马到组建“常德护鸟营”,护鸟营已拥有3000多名志愿者。他们在常德市境内和洞庭湖平原共拆除捕鸟网1000多张,救下并放归各类候鸟几千只,劝阻或举报了上百起非法捕捞行为。在政府、民间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常德湿地保护颇富成效,在《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得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最高认证——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2月8日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资讯》栏目,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专题报道中,以“人‘退’湖‘进’,安乡水环境正改善”为题,讲述了安乡县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故事。
在3分多钟的视频中,同期与解说交替,其内容如下——
珊珀湖水面总面积2.75万亩,满足着周边3个乡镇6.5万亩的农业生产用水和防洪调蓄需求。然而,由于水比较浅,淤泥总磷含量高,加上周边面源污染和湖内曾常年投肥投饵养鱼,这里的水质难见清澈,治理迫在眉睫。为此,当地倾全力“全面禁投、环湖截污、多点活水、重点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依次推进。首先,全线拉通18.9公里环湖生态沟,逐步对生态沟过流断面较窄处进行拓宽,逐步建立生态护坡,同时提升珊珀湖的调蓄和自净能力。针对水浅底泥总磷含量高的问题,当地对湖中淤泥较厚的区域采用了绞吸式挖泥船予以清除。2018年3月份开始吹填,2019年11月添加挖泥船,已有超过550万方的淤泥从湖底“拔”出。目前,珊珀湖周围不少湿地公园已初见雏形,水质也在不断改善。
除珊珀湖外,常德安乡县还立足补齐境内其他区域生态短板,重点对水污染问题下重锤,近年来先后清理了全县12个乡镇主干渠垃圾8200吨,完成了81户养殖户退养,拆除920口水产养殖网箱,清理杨家河围堤12公里,腾退养殖面积4600亩,完成了86处砂砾码头整治,岸线全线复绿。安乡人民正在实现“绿色发展,水韵安乡”这个美好愿景。
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的点赞,是对常德生态环境工作最大的肯定。接下来,常德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工作。
[责编:肖静]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