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艰抓环境综合整治 建成美丽生态湘西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5-12-02 15:51   【字体:    

“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听得见群飞的鸟儿啼鸣。整洁的村庄,留住了游子的乡愁”这是州政协副主席贾高飞在调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的感言。湘西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工作作为全省试点,先行先试,率先开展,计划用三年的时间解决影响农民健康、妨碍农村发展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美丽生态湘西。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工作以来,湘西州积极作为,艰抓不懈,做到了“三抓三促进”,确保整治取得成效。

抓重视,促进形成合力。一是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州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叶红专任组长,州长郭建群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州长为第一副组长,相关州级领导和州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综合整治暨城乡同建同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乡镇、村均按此要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件,强化制度保障。制订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市)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县市农村环境综合资金整合方案》、《县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部门配合工作体系建设方案》、《县市宣传发动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县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方案》等一些列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整治内容、实施步骤、责任分工、考核验收、保障措施,做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为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领导带头群众参与,齐抓共管共整治。各县市都与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挤责任状》,把“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助推同建同治深入开展”作为检验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标准之一。各县市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整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全州上下将各级各部门各尽其责,狠抓落实。环保部门对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进行环境治理,全面推广乡镇垃圾集中焚烧处理,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置,加强城镇饮用水源保护,组织开展了“省级生态乡镇、村”的创建活动,积极建设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业部门实施清洁工程,开展示范户创建,提升了村民清洁生产意识;住建部门启动生态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突出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保护,建立建全城镇保洁机制,确保城镇垃圾日产日清;水利部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五小”水利、水库除险加固、堰塘清淤等工程,进一步夯实了水资源保护基础;教育、宣传部门全面开展“小手牵大手”、农户“大评小奖”、机关单位“除陋习、树新风”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城乡同建同治工作深入人心,人人参与。

抓重点,促进工作出实绩。一是抓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结合我州乡镇、村、自然村寨分散,垃圾运输、处理成本高的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即落实农村垃圾以户为单位就地消化的措施,推广“烧一点、沤一点、埋一点、卖一点、运一点”的“五点”工作法,将纸屑、尿不湿、瓜果壳、枯枝等废弃物用火坑焚烧掉;将牲畜粪便、菜屑、稻草、秸秆等不可回收垃圾倒入粪池或堆积到田间地头沤肥;将废弃的砖、石料、沙子、石粉、煤灰等可利用垃圾用于填埋和铺路;将书报等废纸,铜、铁等金属废弃物,酒瓶、镜子等玻璃制品,塑料袋、皮鞋、轮胎、纤维等可回收垃圾卖到资源回收站以予回收;对于其他不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垃圾实行专项收集,由保洁员负责收集转运、集中处理。二是抓好公共区域保洁。针对城乡公共区域无人保洁的问题,我州通过整合公益性岗位、低保救助及“单位帮一点、村经费挤一点、以奖代补出一点”等方式,对城镇公共区域保洁实行市场运作(业务外包),农村公共区域保洁实行保洁人员专管,城乡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2014年,我州凤凰、花垣、泸溪、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实行了城区环卫服务外包,保靖县财政投入431万元将所有公路保洁服务实行了外包,古丈县财政投入66万元将城区市容管理实行了外包,泸溪县部分村组(社区)实行了环卫服务承包。三是抓好环境污染源头治理。针对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问题,正在编制《湘西自治州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着力强化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环境整治力度,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强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结合我州以龙山惹巴拉、吉首德夯两条土家族、苗族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路的开发,狠抓了沿线41个传统、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整治。针对农村环境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我州大力推广稻田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对地膜、塑料等废弃物进行分类、集中处理;加快“一池三改”工程建设,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农村生态垃圾资源化利用。

抓创新,促进建立规范的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按照“向上争一点、政府挤一点、项目捆一点、市场引一点、居民出一点” 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保障了资金投入。向上争一点,即争取中央、省各类项目资金,比如,省批我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州推进项目2014年4000万资金已经到位;“政府挤一点”,即确保财政配套资金到位,2013年、2014年州财政每年安排900万元投入农村环境整治暨同建同治;“市场引一点”,即运用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居民出一点”,就是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向村民收取适量的生活污水处理和卫生保洁费用,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此外,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积极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将四格净化池建设任务分配到农户,进行分门别类建设,根据不同标准给予500—1000元的补贴等。自2013年来,全州共投入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经费2.767亿元,整合项目资金超过38亿元。二是创新监管机制。实施责任包保制度。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都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对单位和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直接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挂钩;明确各级一把手为环境整治暨同建同治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整治责任体系;各乡镇实行干部包片区、村(居)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方式,由乡村干部与保洁员、家庭户主共同负责卫生保洁。实施多重监督制度。各乡镇成立由乡镇副职为组长的检查组,实行卫生监管;各村(居委会)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为代表的监督小组,开展村级卫生自治监督;各级环境整治暨同建同治办公室设置公开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三是创新保洁机制。实施“门前三包”制度,对集镇居民、摊点、店面、农户生活和生产区域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制,两年来,共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223.44万人次。实施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建立“定保洁人员、定保洁经费、定保洁范围、定保洁标准”的长效保洁机制。目前,全州每个村至少落实了1名保洁人员,村组公共区域基本实现了专人保洁。四是创新考核机制。州、县(市、区)分别出台了考评办法,对分解下达到县市、湘西经开区的年度任务,实行一月一抽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由州同建同治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暗查、明检和综合评价,每季度对排名前五的县市(区)分别奖6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倒数一、二名的分别罚30万元和10万元。连续三次被罚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州委组织部记录存档。

截止目前,全州共整合水利、农业、住建、卫生等相关单位项目资金6.36亿元,建设饮用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8416米、设置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1444个,修建宣传碑、宣传栏2040个,整修水井1525个;修建污水处理厂2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75套,分散式处理设施10721套,化粪池3215个,沼气池47307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79座、垃圾焚烧池1.4万个、乡镇垃圾环保焚烧炉149座,新购果皮箱1.47万个、垃圾桶34.73万个、垃圾清扫清运车410台、洒水车432台,新增保洁人员3296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47.85万户,清理陈年垃圾7.84万吨,清理“牛皮癣”35.54万处;新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集中处理设施16处,分户处理设施3920套。全州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艰抓环境综合整治 建成美丽生态湘西

1012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