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与其事后“土壤修复”,何不当初“土壤保护”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4-12-24 08:46   【字体:    

当前,我国正进行紧锣密鼓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有的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土壤修复”,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补救做法,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迈出了治理土壤污染、还原土壤生态的可喜一步,这既让人们看到了治理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好前景,又坚定了人们建设生态家园的信心。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进行土壤修复所要付出的代价,不禁让人想到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句话。试想,当初若不是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将土壤污染等抛之脑后的话,现在人们又何必受环境污染侵蚀之苦?又何必劳神费力进行土壤污染整治。曾经付出的健康和整治代价告诉我们,要“土壤修复”更要“土壤保护”。
   “人类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无数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证明了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土地沙化、雾霾侵袭、水源稀缺、气候变化异常,无不证明着这一真理的真实性和必然性。如果我们的决策者仍一味的追求单纯经济,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狼来了,就不是一句空话”,与土壤污染有关的湖南桃源铝厂污染等诸多污染事件将层出不穷,更会引起公众与媒体的高度关注。环保职能部们更会“压力山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事实证明,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适应当前人们既要生活质量,又要发展质量的现实的,人们需要的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因此,各地在发展上理念上,应彻底摒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思维模式,坚持环境保护先行、环境规划先行,并在土壤治理与保护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进一步深化“土壤修复”工作,尽快补上“生态欠账”,积极推广已取得“修复”成果,加大投入,让已污染的土壤尽快脱离污染,不殃及子孙后代;二是各地在发展生产上,应重点把好“生态关口”,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注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环境保护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应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不让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继续背上沉重的污染包袱;四是应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生态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让人们共享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带来的“多重红利”。形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绿色增长”新格局,达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

 

与其事后“土壤修复”,何不当初“土壤保护”

1013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