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推进改革创新 建设生态郴州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4-05-16 11:03   【字体:    

近年来,郴州市环保局以建设生态郴州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大力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一些区域水质常年超标现象得以稳定控制,一些区域水质由长期劣Ⅴ类上升到Ⅲ类水质,污染区经治理后,飞鸟、鱼虾重回,城区油烟污染治理协商机制被全国推广,争取中央、省财政环境治理项目和资金实现历史新突破。

一、抢抓机遇,提升生态文明

1、抓住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机遇,争取东江湖列入国家首批重点支持湖泊。2013年,在获悉财政部、环保部将择优选取15个湖泊予以重点支持信息之后,市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争取将东江湖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支持湖泊,为东江湖乃至全市河流湖泊治理创造新的有利条件。今后3年,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将实施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生态安全调查、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5大类78项工程,总投资19.8亿元,其中中、省资金约10.5亿元,使东江湖流域内42个乡镇近200个村落60多万人口受益,把东江湖打造成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湖泊。2014年4月第一批就到位资金47038万元。

2、抓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遇,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整治。2013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联合市监察局等十个市直部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强力开展坚决纠正环境保护中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重点解决长期困扰环保工作的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坚决纠正有悖于环保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二是坚决整治监管执法不严、节能减排不力的行为;三是严肃查处对公众诉求环境问题不作为行为。相关市直单位和县市区迅速行动,严格清查,一批违法“土政策”、“土规定”被清理撤销,一批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得到严厉查处,一批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3、抓住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机遇,实现重金属污染治理新突破。一是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2010年以来,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52.5亿元,获得中、省专项资金支持达到13.7亿元。苏仙区、高新区将治理项目进行打捆申报,成功发行了近33亿元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二是强化地方配套投入。近两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企业投入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资金达 12亿元。三是拓宽和优化管理项目模式。永兴县太和工业园土壤治理项目采用BT模式,在上级专项资金没到位的情况下,到2013年6月底已修复土壤面积近200亩,并做好了周边排水、护坡等附属设施。临武县有5个项目采用了项目EPC总承包模式,统一由一家企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目前,我市重金属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郴江河由原来的劣Ⅴ类上升为Ⅳ类水质,东河、西河原来鱼虾绝迹,现在鱼虾重现,重点污染区白露塘白鹭重回,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新华社、中国环境报、湖南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重点推介了郴州湘江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经验。

二、改革创新,突破制约瓶颈

1、创新环境协商机制,破解城区环境治理难题。一是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协商对话会前,调查了解企业和投诉者的基本情况,掌握真实材料,主动与企业业主进行沟通,督促企业自觉自查整改。二是实行“当庭问政”。召开由政府部门、企业业主和居民代表三方参加的环保协商会议,实行直接对话,现场向职能部门和责任企业交办整改任务,形成社区组织,公众参与,部门和企业落实的推进机制。三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协商对话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邀请社区、街道、各相关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参与,提高透明度。今年来共召开协商对话会11次,解决城区32家小餐饮店及2家足浴城的环境污染问题。2013年下半年环境问题投诉量比上半年下降了50%,其中,以前群众投诉反映最强烈的油烟污染问题实现了零投诉。

2、创新全程监管机制,规范企业固体废物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和专管队伍。市、县环保局先后成立了固废站或配备了专管员,制定了危废转移三联单审批制度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手册,建立健全了管理基础台账,摸清家底,促使危废管理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全市先后开展了多次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按照“现场储存统一规范、危废名称统一规范、标识标牌统一规范、台账档案统一规范”“五个统一规范”要求,对全市涉危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基本实现企业危险废物分类入库进仓、一般固废入棚进库、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2013年,我市全部城区、乡镇医院及大部分村卫生室等791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均集中收集至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全市全年收集处置2204吨,医疗废物处置率名列全省前列。三是探索运用市场手段,打造危险废物全过程监控服务平台。引进深圳怡亚通等公司投资,建设危废运输北斗监控系统等“五大系统”,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处置利用全过程实行监管。目前,我市固废全过程监管机制已基本建立,固废综合利用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终极安全处置格局已基本形成。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促进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一是抓技术引进。成功引进中山大学等院校,在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南方有色金属研发中心”,前期投资5000万元,搭建重金属污染防控研发平台。计划引进光彩蓝瑞(北京)环保公司PASG污水处理新技术,率先在资兴、宜章、汝城、桂东等环东江湖流域县市试点推广。二是抓院企合作。积极推动院企之间开展各类科研课题研究合作。与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省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东江湖外源污染阻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多个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中科院、环保部规划院等合作,开展陶家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开展“2013年度环保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多个院校及环保治理公司的专家教授,与企业面对面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规范排污、清洁生产等问题。三是抓科技服务。筹建郴州市环保工程技术中心,搭建环保技术创新平台。指导企业申报环保科技成果。参与亚欧水资源项目,学习国际先进的湖库监测、治理等技术。参与中欧重金属污染应急响应体系研究与构建,为全国重金属行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探索经验。开展全市环保产业发展调研,理清发展环保产业、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4、创新技术推广方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市有8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为提高环境整治技术水平,市环保局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积极开展连片整治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建设,初步建立了符合农村地域特点、高效实用、低成本的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特别是通过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四无”技术,使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真正成为建得起、用得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项目。近三年来,共争取中、省财政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7500万元,完成投入11480.39万元,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设施124套,污染防治设施25套,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1套,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410套,配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箱(池)28659个,垃圾收集转运车64辆,建设垃圾转运、处理设施343个;畜禽养殖污染分户处理设施1005处。各示范区村容村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强化引导,倒逼转型发展

1、以严格审批倒逼产业转型。把好审批关口,坚持“四个不批”,从严从紧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去年拒绝受理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5个,对28个建设项目实行总量前置审核,对7家未达到试生产要求的企业出具了不同意试生产的意见,防止了新上项目产生新的污染源,推动绿色发展。

2、以环境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全市重点区域、流域矿区和采选冶炼企业整顿整合,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消除旧污染源。去年,全市取缔关闭企业251家,下达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150份,立案查处企业65家。

3、以主动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制定和落实企业帮扶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帮助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金贵、金旺、宇腾、丰越等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引进和广泛采用具有国际领先的富氧熔池熔炼炼铅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产能优化和效益提升,成为郴州民营企业崛起的“九大金刚。

(此文刊发在中共郴州市委主办的刊物《郴州通讯》上)

推进改革创新 建设生态郴州

1013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