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环保局提前谋划2014年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近日,新邵县环保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结合省、市主管部门工作重点和政策走向,本着“早谋划、早部署、早准备”的原则,提前谋划2014年工作思路、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工作思路
2014年是落实“十二五”环保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环保“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管,扎实推进污染减排,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全县环境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和严峻的环境形势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保护的任务极为繁重。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全县重点企业和重点点位” 环境安全,充分利用在线监控、错时监察、排查暗访、监督监测、违法曝光、部门联动等有效手段,着力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联合部门力量对非法违法企业予以重拳打击,确保环境零污染事故、省级检查零通报。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环境监管。做好环境风险源调查和环境隐患排查,强化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环境安全风险源单位环境监管。做好环境应急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大减排攻坚力度,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按照“十二五”环保规划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约束性要求,进一步落实总量控制目标责任,继续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工程”,将污染减排由工业、生活领域拓展到交通运输和农村领域,强化督促落实,促进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强化对已建成减排项目的监管。充分发挥减排效益,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三)、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围绕持续改善水、大气环境质量的工作目标,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环保问题为重点,继续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从严从重打击非法违法企业,确保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开展“资江流域、石马江流域、龙山河流域”环境整治工作,对全县日供水500吨以上规模的农村生活用水井群纳入重点监管保护范围,确保饮用水源地、地表水和重点河流断面均达到相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要求。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扬尘污染和燃煤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全县大气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四)、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项目环评管理
及时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发展变化,健全审批、验收、试生产、未批先建查处等责任追究机制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着力建成覆盖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实现建设项目从环评审批、建设期环境监察到竣工验收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从源头上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项目审批、试生产(试运行)、竣工验收批复集体研究制度,形成三者互动、源头控制的工作格局,按照预防把关、日常监管、及时查处、督促整改的工作思路,动态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促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五)、推进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工作定位,全面推进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预警与突发性事件应急监测,强化监测质量管理,全面客观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不断加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格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实行定期通报和快报工作制度,以快速、准确、可靠的分析判断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努力做到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能举证,让环境监测数据成为环境监管、问题整改、行政处罚的首要依据。积极筹备开展PM2.5监测工作,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扎实完成“两重点三主要”任务
“两重点三主要”是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对于县委、政府交代给我局的工作任务,我局将举全局之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到让县委、政府领导放心,确保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工作措施
第一、要突出做好六个字:要突出“降”字,抓好总量减排。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力争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2%左右,污染治理资金力争投入1000万元以上,其中财政力争投入上100万元;要突出“稳”字,搞好断面达标。在资水断面,继续采取河道整治、污染源整治工程,以面促点,确保资水断面的稳定达标;要突出“密”字,加强环境监测。提高对资水水质、重点及一般污染源的监测频次,加强对镉、铬等重金属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动态和发展趋势;要突出“硬”字,加强行政执法。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现场监督检查,对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重、从快处罚,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要突出“严”字,加强项目管理。要严把环保准入关,决不允许新的项目演变成新的污染源。环评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要突出“廉”字,杜绝不正之风。要严格遵守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按照作风建设和纪律要求,抓好政务公开,完善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纪检群众监督机制,搞好廉洁自律,杜绝行业不正之风。
第二、要扎实抓好六个“加强”:要在营造氛围中加强宣传。要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法律法规,提高领导、企业、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风险意识。要在重心下移中加强责任。采取“条抓块管、以块为主”的方式落实基层责任,实施监管重心下移,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在共同配合中加强督查。督促条块联动、部门配合,开展专项督查、面上督查、条线督查,对重点工作实施挂牌督办,限期完成,推进全县整体工作。要在提速增效中加强服务。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提供优质服务,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能,并对企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供及时帮助。要在机制创新中加强考核。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总量减排、断面水质达标列为对各镇乡的考核内容,进一步促进地方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要在规范管理中加强队伍。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环境执法、环境监测力量,规范内部管理,强化执法职能,提高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