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县本地企业大多部分都属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和“稳定社会的减震器”,据统计,2012年我县共有中小企业6388家,占市场主体总数的87.6%,资金32479万元,全部工业总产值30亿元,利税近2亿元,从业人员约3万人,中小企业的发展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地位和作用
1、地位越来越高。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在企业规模上,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这表明,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近几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扶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随着保护私人财产、民营企业家可以入党等宪法、党章的修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家纷纷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中小企业的“话语权”得到明显增加。
2、份量越来越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富有机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在全国及我县中小企业的份量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从户数看,我县中小企业户数为8368户,占全部企业总量的87%;从GDP看;我县中小企业生产总值约为30亿元,占全部GDP的46%。二是财税的主体。截止2012年底,我县中小企业额为2亿多元,占纳税总额的85.2%;三是就业的主体。截止2012年底,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3万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87.7%。
3、政策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数量可与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数量相媲美。具体可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从法规层面看,自2002年以来,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36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9条)。二是从配套层面看,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税务总局、人保部等部门,在信用担保、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放宽准入、外经外贸、劳动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系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可以说,发展中小企业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换经济发展引擎的新舞台。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小企业就是明天的骨干企业,今天的骨干企业就是昨天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处于经济发展的起跑线上,如果抓不好中小企业,我们将输在这条起跑线上,在新一轮竞争中败下阵来。
二、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中小企业在加速发展,但是与温州等发达地区比,我们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总量少。2012年我县中小企业6388多户,增加值实现30多亿元;与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温州相比,户数比温州少4万多户,增加值比温州少1300多亿。作为反映创业程度的人均指标,我们更是低的可怜,人均拥有工商执照0.003个,只有温州的26%。(温州:每万人拥有工商执照:107.1个)
2、规模小。我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户均资产为42万元,户均收入为52.3万元,比与温州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县由于专业园区少、龙头企业少、专业市场少的“三少”问题直接导致我县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程度低,无法形成有力的“重拳”,既不能形成块状经济、打造出区域性品牌,也难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3、层次低。我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等因素限制,企业技术人员偏少,我县中小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这种技术力量格局造成的问题造成中小企业的产业层次较低,一是产品附加值低。我县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处于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末端。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木材加工业、金属矿产业等粗加工比重依然较高。二是高科技企业少。我县拥有高技术专利的中小企业所占比重非常小。三是产业链较短。我县中小企业多以加工业为主,产业扁平化、分散化特征比较明显,对原材料的价格、劳动力价格、市场变化等比较敏感,抗御风险能力较低。
4、品牌少。目前,我县国家级驰名商标、全国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市级知名商标的企业屈指可数。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
(二)分析原因
1、观念墙。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弱化了抓中小企业的意识,抓大企业轻车熟路,忽视中小企业对发展的贡献,强调大型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作用,认为中小企业分布广、问题多、事情杂,工作无从下手、无法作为,影响了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2、政策墙。在政策制定方面,国有企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无论是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社保政策还是投资政策,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只能享受“拉闸限电的主角,电价优惠的弃儿”的待遇,大多是政策优惠的配角。由于更多资源流入强势企业和部门,对最应该刺激的中小企业形成了进一步的挤压。
3、融资墙。调查显示,目前我县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反映流动资金严重不足,50%以上的企业新上项目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影响投产达产。中小企业贷款难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课题,资金融通大都依赖私人借贷来完成,融资难已严重影响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4、创新墙。由于信息不对等,一方面,我县的中小企业不了解如何利用大专院校等社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大专院校更愿意与大企业联姻,而不屑于与中小企业为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的共有技术研发体系还不完善,服务能力还很薄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基本依靠自力更生。
5、服务墙。随着优化环境的不断深入,“一站式”、开放式集中服务已经成为行政服务的主流,但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建立了绿色通道,形成了办事有人帮、遇事有人问、出事有人管的局面,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只能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黑色通道了,客观导致新的不平衡。
6、用人墙。多年来形成的就业观念,认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才算是就业,各类就业群体眼睛只盯着这些部门,宁愿待业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同时各种社保政策、人事管理政策对待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采取双重标准,这是中小企业用人难的制度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应该说,发展中小企业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借鉴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大中小并进、境内外并重、政企社并举的原则,填平补齐“五个机制”,大力推进“双调双转”,实现“拆墙、补课、再铸一个新高地”的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具体如下:
1、组织推进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有关县级领导和部门参加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与抓招商、抓大企业同等规格的领导架构,统筹全县力量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成立机构。整合矿产、木材、建材等行业协会,组建中小企业协会(中小企业局),在全县范围内选调熟悉中小企业工作、具备专业特长的人才,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规范文件。以县委名义出台一个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用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引领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小企业发展工作。
2、政策扶持机制。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必须给予中小企业更大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与大企业的公平竞争。一是要给予财税支持。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给予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二是要增加要素配置。在用地、用电、用水等要素配置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拥有同等的竞争环境。
3、信贷融资机制。“融资难”是国内外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一是质押担保。要在仓单质押、订单质押、企业家个人信用抵押、配套协作企业担保等方面进行探索,破解中小企业初期资产不足、融资能力弱的问题。二是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库和信用评级制度。推进我县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信息反馈给银行,增进相互了解,实现信息对称,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奠定基础。
4、教育培训机制。中小企业是经济体中的新生代,迫切需要加强各种教育培训,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主的培训。通过组织开设企业发展培训、开展高级经理人培训班等办法,培训企业主的工商管理、金融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适用人才的培训。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抓好各类“适销对路”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层次的劳动力需求。
5、技术创新机制。重点要解决研究机构放不下架子和中小企业上不了架子的问题。一是要建立专利技术市场。实现“产销见面”,改变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一对一”谈判的被动局面。二是要建立共有技术研发中心。在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通过投资补助方式,推动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增强研发能力,提高技术推广的规模效应。三是要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类孵化中心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有关机构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提高我县在专利和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