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生态汝城 努力实现绿色崛起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东江湖主要水源地,拥有秀丽的山水、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汝城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将资源、区位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科学跨越。
一、确立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充分利用汝城优越的生态综合资源,打造生态特色,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绿色崛起步伐。一是解除禁锢革新思想。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委书记廖桂生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全球化的今天,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用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维来进行思考和谋划。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面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努力在全省、全国、全球发展中找位置、定目标、求突破。通过组织汝城精神大讨论,举办“濂溪讲坛”,到清华大学开办企业管理培训班,组织县乡村干部赴华西村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层次解放思想,进一步探讨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此外,还投入6000余万元,先后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规划单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编制城市建设和矿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规划。解放思想的浪潮卷走了因循守旧的积弊,掀起了汝城人建设美丽汝城的理想信念,激发了全县上下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干劲和热情。二是确立绿色崛起目标。立足汝城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县委提出了 “三城四化”发展目标,即要把汝城建设成为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湖南省边际门户县城,国际生态宜居县城,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旅游产业化。并围绕这一发展目标,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措施和行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推动汝城在湘粤赣三省边际区域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率先崛起。三是彰显生态文化特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生态文明 “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村居、进家庭”活动,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树立绿色、健康、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省级园林、卫生、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乡镇、环境优美村庄和园林式单位、园林式企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化修养。
二、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强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崛起的基础。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精心绘制环境规划。2008年高规格编制了《汝城县国家级生态县环境规划》,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融入文化旅游、绿色农业、城镇建设、生态工业产业来建设,并通过县人大颁布实行,全县19个乡镇制定了环境规划,根据规划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县乡村、有关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生态创建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建网络和工作机制。二是大力夯实基础设施。近年,汝城县投入环境保护资金达8个多亿,其中各级财政投入约6.38亿、社会投入2.36亿,主要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方面。建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1万吨,建成配套管网44.5公里,对县城区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建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26吨,对县城区及周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已投入试运行。实施了城区硬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樱花公园、拙政公园等四大主题公园粗具规模,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188.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71平方米,绿地率达32.2%,绿化覆盖率达36.3%。三是强力开展环境整治。近年,全县共关停7家非法矿产加工厂,2家非法冶炼厂,关闭污染严重的砖厂3家,对近百家采钨、钼、铁、煤企业进行了规范整治;投入800多万开展了湘江流域井坡矿区重金属治理;通过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2012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28.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4.21%,氨氮总量削减7.85%,氨氧化物总量削减32.69%。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2012年,实施卢阳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项目覆盖县城周边12个村,获得中央省补专项资金1200万元,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等五大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2013年开展乡村环境大整治活动,投入1000余万,对广大乡村进行“三清六改”,治理脏乱差和大力美化、亮化、秩化、净化,兴建完善乡村环保设施。四是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近三年累计完成投入园林绿化资金3.64亿元,重点实施城市景观林、通道防护林、水系风光带、景区风景林、矿区复绿、山地造林等六大园林生态建设工程,现已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通道绿化713公里、幼林抚育1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种植绿化大苗40万株,全县林地覆盖率达到66%,绿地率为19.1%。建成5.5平方公里的县城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境内新建大气自动监测站,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县42座中小型水库划定为农村饮用水、县级重点水源保护区域,并实施了全面禁投,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三、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努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崛起的核心是经济崛起,而经济崛起必须以绿色产业发展为途径。坚持把培育绿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构建具有汝城特色的生态型、环保型、效益型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推动生态工业低碳化发展。坚持适度工业化原则,严把安全生产关、生态环保关和群众利益关,努力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把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求效益,致力把汝城建设成为湖南省重要的钨钼产业中心和新金属材料研发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生物质能、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努力创建清洁能源基地。紧紧抓住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重大机遇,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发展机械、电子、纺织、食品、建材等加工制造业,形成新的工业经济支柱。二是推动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围绕 “建基地,上规模,树品牌,出效益”的发展思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核心,突出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走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努力把汝城打造成为粤港澳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围绕高山无公害蔬菜、水 (干)果、茶叶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展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引进和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广 “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和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畅通农业物流渠道,努力使汝城发展成为三省边际区域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三是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发展。按照 “生态支撑旅游,特色带动旅游,文化提升旅游”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把汝城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服务设施完备的生态旅游胜地。坚持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色,突出抓好以热水温泉和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绿色旅游,以理学文化、农耕文化、古祠堂文化为重点的古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策源地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加强产业配套,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与服务功能,逐步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目前,汝城县19个乡镇,已有热水镇、三江口镇、集益镇、暖水镇和南洞乡等5个乡镇荣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17个乡镇荣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36个村荣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2012年我县荣获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县城称号,2013年又扬鞭启程向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