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环境信访量上升
如何应对环境信访量上升
——邵阳市环境保护局大祥分局 彭小伟
近年来,我做为环保局的接访人员,明显感觉到环境投诉数量在逐年递增,特别是群体性上访频次也越来越高,信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情绪也日趋激烈。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文化、精神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理所当然更关注他们自己生存的环境。加之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让很多人也对周围的各种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知识,能够判断出是否在身边有环境污染的情况。
二、城镇建设布局不尽合理。政府部门环保意识未达到理想的高度未有超前意识,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未通盘考虑环境保护规划,出现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老工业企业、污染企业附近兴建居民区;新规划休闲住宅区未及时通过征地搬迁等手段去除历史遗留的污染工厂等情况。
三、环保前置审批权落实不到位。环保与规划、城管等部门联动不够。部分项目未批先建,引起环境纠纷。
四、环保宣传工作不到位,执法手段较软。基层环保部门缺乏关停、查封等强制手段,一个处罚程序跨度甚至达到四五个月。且处罚金额低,污染企业的守法成本大于违法成本。
五、基层环保部门监察、监测能力不足。在信访处理中,往往需要权威的监测数据作为立案或者调处的依据。而基层环保局往往在监测硬件和监测技术上捉襟见肘。如求助上级环保部门又往往面临经费或者监测时效性的制约。这就导致了一些案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使群众对当地环保部门失去信心,甚至选择越级上访。
六、当然,接访的部门的自身处访能力和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信访量的增加。比如:接访的工作人员态度、部门办事效率等等。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目前要妥善处理好信访矛盾,可以从这几个点着手。
先是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信访处理效率。正所谓“堵不如疏”,有些事情客观上办理起来是有难度,但是有困难应该要摆出来面对,而不是逃避责任。例如:我区有一处规划为公园的地块,在该地块上有几家老的防水油膏企业同意搬迁,由于拆迁工作未如期展开,而公园周围早就被房地产商建了许多商品房并且出售完毕。于是有居民住进去以后就发现工厂旁边的空气有污染,于是到我局来投诉。我局执法人员接到投诉后,立即行动起来,将该发的文书全部按时发放到位。在没有取得效果并且无法使用强制手段的情况下,我局及时向区政府反映。后经政府常委会研究决定加快征地拆迁速度,防止在新城区出现老污染。
其次是加强环境监管,消除可预见性信访。加强环境安全基础工作,健全现场巡视监察责任制,建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形成自下而上的环境安全监督网络。大力、频繁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专项行动。
再次,加强部门沟通与联动,推行联合执法。当然,这项工作就需要政府牵头。很多城市都出台了相关法规性文件,强调了部门联动的必要性,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基层环保部门应该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在环境保护方面勇于带头,不畏责任。这样一来,环保的话语权在无形中增强了。
最后,继续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法律意识和社会的参与度。不要以为这样做会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反而增加信访量。其实看到本质的人就不难理解。信访量增加的根源不在于“知之”而在于“一知半解”。不少的群众能够知道周围有什么污染,有什么危害,却往往并不明白如何预防以及环保局处理的一些程序。如果宣传能够深入到位,一方面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老百姓知道如何处理污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整个信访案件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件件有回复,案案有办结,重复上访也就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