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山东寿光、临沂两市学习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考察报告
为推动我市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起来,开阔创模工作视野,学习和借鉴创模成功城市的先进工作机制、理念和经验,加快我市创模工作进程。2012年10月下旬,市创模办组织市环保护局、鹤城区环保分局、中方县环保局以及洪江市环保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赴山东省寿光市、临沂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重点考察了寿光、临沂两市的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车辆环保检测线以及弥河生态观光园、武河万亩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创模重点、亮点工程,并与寿光、临沂两市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寿光、临沂两市的基本情况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辖14个镇街区,1个生态经济园区,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胡锦涛总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2.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6亿元,环保投资指数为2.64%。寿光市于2002年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2007年通过原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并命名。2010年,寿光市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准备工作,并于2012年9月通过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被重新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9县3区,180个乡镇、街道,7167个行政村(居),1072万人口,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近年来,临沂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0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环保投资指数达2.54%。临沂市于2003年提出争创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口号,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全市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2006年12月21日,临沂市创模工作通过了原国家环保总局验收,2008年9月,原山东省环保局进行了复核评估,临沂市成为全国通过考核验收但未命名的8个城市之一。2010年起,临沂市按照当时执行的第五代创模标准和指标要求对创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落实,于2010年12月通过了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组的现场复核验收,2011年被正式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称号。
二、寿光、临沂两市创模的主要经验
(一)明确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各级责任。创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单位众多,统一的协调部署是创模的必然需求。寿光、临沂两市的市委、市政府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把握创模工作,把环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环保、创模议题、听取专项汇报,安排部署和督促落实阶段性重点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专项视察,调研环保工作。临沂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量化分解到县区和相关部门,实行属地管理、属地负责,条块管理、共同负责。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创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有人抓落实,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保障体制。市里对工程项目完成情况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一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通过媒体对那些行动迟缓、进度慢的公开曝光,跟踪报道。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县区分片负责、企业单位主动防治、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立体化环保工作大格局。
寿光市委、政府督查室加大对环保模范城各项工作的督查力度,定期对各责任单位开展工作督查,督查结果向全市通报,实行“末位淘汰”。同时,市政府组织公安、环保、经信等9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制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环保专项行动,始终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
(二)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寿光、临沂两市在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立项;以发展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国企改制为契机,加快实施“城中厂”搬迁步伐,优化城市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较好的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十一五”期间,两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其中临沂市累计完成削减COD7744吨、SO29525.7吨,削减率分别达到了19.18%和9.01%,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创模成功的必备“硬件”。两市在创模工作的过程中,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城市发展最急需的问题入手,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临沂市在市区及九县建设污水处理厂21个,污水集中处理规模达到85.32万吨/日,累计配套污水管网1110.7公里;建成武河万亩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保障了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工作,建成机动车环保监控平台,与辖区内所有委托检测机构联网,确保了机动车环保检测质量。寿光市近四年来投资4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环境监控中心,形成了环境信息、环境监控、环境应急、视频会议四大系统,还开发应用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环境保护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市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的污染因子等环境质量的全天候监控,大大提高了环境管理、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实施综合整治,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临沂市在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方面,对城市广场、公园、街道景观和城乡结合部环境进行了大范围投入改造,相继建成了滨河大道、临沂书法广场、阳光沙滩浴场、凤凰广场等一批城市绿化、美化、亲民工程。结合创建省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大力加强城乡绿化,建设完成15个广场、29个公园、135处街头绿地,其中滨河路两侧50-200米绿化景观带成为临沂市的标志性景观。
对城市水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市域范围内划定了18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境内21条主要河流全部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河道300多公里,绿化、美化2600公顷,建设修复湿地21处。成立了临沂市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领导小组,对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等易产生粉尘、扬尘污染的场所进行了综合治理;一方面严查秸秆焚烧行为,一方面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动车检测工作中做到环保检测第一制度,环保检测不达标的车辆不能进行安全检测。同时,积极推广电动汽车、双燃料公交车、燃气出租汽车等,重点推广电动公交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2007年至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比率由88.50%上升到92.50%。
在城区噪声污染防治方面,临沂市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噪声、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文化娱乐活动噪声、交通噪声的管理,有效的降低了城区噪声污染。在洁净城市建设方面,在严格危险废物管理,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市区和九县全部建设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在临沂城区投资5113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900吨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投资1000万元配套完善了垃圾渗滤液膜处理设施,建成运营日处理能力800吨的临沂中环新能源垃圾发电项目,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通过创模工作大幅度改善了全市的环境质量,市民关心的噪声扰民、垃圾处理和燃用管道煤气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市民直接感受到创模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对城市环境满意率达到了83.69%。
(四)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寿光、临沂两市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都高度重视,开创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机制。临沂市是一个农业大市,75%的人口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临沂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市政协9位负责同志任组长、副组长,市直5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专门安排到村任职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集中搞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级政府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按照考核分值占比20%的要求,完善考核办法,硬化考核措施,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市建设乡镇级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规模8.32万吨/日,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市区和九县全部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理厂,“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增乡村道路硬化面积2800多万平方米,新增各类绿化苗木1033万株,建成生态文明村900多个,生态文明乡镇60个。
寿光市在全市开展了以“治脏、治乱、治污、治林、治水、治路”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现了“八无、三有”(“八无”,即无暴露垃圾、无水面漂浮物、无乱搭乱建和严重破损建筑物、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散养畜禽、无污水横流、绿化空地无杂草垃圾;“三有”,即有一批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有一支工作负责的环卫专业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大力推行环卫一体化,在14个镇街道建设了21处高标准的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垃圾房和垃圾桶1.4万个,形成了“户装、村清、镇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全市975个村庄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清运,环卫一体化村庄托管范围达100%。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行动,寿光市目前已获命名的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街11个,并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市。
(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及时可靠的资金保障。临沂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全市人均财力不到山东省平均水平的40%,但对创模工作在资金上给予了政策倾斜、优先保证。各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污染防治和创模工程建设,2003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全市共投入创模资金210.72亿元,仅2009年全市累计投入水污染防治资金就达48.1亿元,环保投资指数达2.54%;寿光市将创模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机制,2009年-2011年共投入环保资金41.93亿元,2011年环保投资指数达到了2.64%,两市政府财政的大量投入为创模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证。
(六)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一项全民运动。临沂市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共建文明生态家园”为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模宣传活动:临沂市电视台每天轮番播放创模宣传公益广告,临沂新闻网、临沂政务网和市环保局网站设立了创模专题网页;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和路口设置多块大型创模公益广告牌,在公交站台、接到两旁灯柱悬挂创模宣传广告画,在市区建筑工地外墙刷制环保公益广告;在基层街道、社区开展了环境知识竞赛、创模文艺专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创模宣传活动;在市委党校开办处级干部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讲座,举办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班,在中小学全面设立环境保护课程。寿光市在开展了上述类似宣传活动的同时,在市电视台还开设了《环保在行动》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每天报道两次,重点曝光违法企业,树立守法典型,为环保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了群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两市通过各类创模宣传教育活动,广泛传播环境法律和环境科学知识,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创模氛围。
三、寿光、临沂两市创模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寿光、临沂两市用了6到8年的时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由此可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寿光、临沂两市考察学习获得的经验,结合我市创模工作的现状,客观分析我市创模工作的地域特点、优势和差距,从而挖掘出对我市创模工作的具有指导作用的五大启示。
(一)领导重视,理顺创建思路是创模顺利推进的关键。在 “五城同创”中,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难度最大,周期最长,考核指标数量多、质量要求高,工作涉及到30多个部门单位及各县(市、区)。因此创模工作非常需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建立书记、市长亲自抓,副市长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是保证创模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的重要措施。此次考察的临沂市创模历经8年,三任市委书记、四任市长都对创模工作给予了高度了重视,多次赴国家环保部汇报创模工作,为临沂市的创模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创模成功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建立清晰可靠的工作思路是创模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创模工作过程中,应该根据考核指标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规划》,并且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工作措施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任务分解到相关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将创模工作任务抓好抓实。
(二)落实责任,完善督查和责任追究体制是创模任务有效完成的必要推手。创模工作任务庞大繁杂,将各项工作任务量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及县(市、区),实行属地管理、属地负责,条块管理、共同负责的责任机制是创模工作的必然要求。要保证责任得到切实的履行,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督查和责任追究体制。临沂市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现场观摩会和现场督导会,通报情况、褒扬先进、鞭策落后。市纪委强化了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实行约谈制度和挂牌督办,对工作不力的给予行政问责和纪律处分,极大地推进了创模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加大投入,拓宽资金渠道,凸显重点亮点工程建设是创模成功的重要基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功能一次质的提升,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寿光、临沂两市在创模过程中,逐年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保证了环保投资指数保持在2.5%以上,为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寿光、临沂两市在创模过程中为了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发行治污减排债券、 BOT、市财政补贴、镇企合建、镇街自筹等融资方式解决了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厂、生活污水及项目区工业废水处理等多项问题。在两市的机动车检测服务中心的建设上,市政府在用地、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环保、交警部门对检测中心所有检测过程、检测数据实施实时联网监控,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保证了社会服务质量。
(四)强化环保能力建设,巩固创建成果是创模整体推进的有力保障。环保能力建设达标既是创模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巩固我市创模成果的有力保障。在严格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规划环评执行率100%,从源头监管抓好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环保能力建设,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构建高效现代的立体监管网络是环保工作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巩固创模成果的有力保障。临沂市通过创模平台,初步建立了全市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其环境监控应急指挥系统集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河流断面自动在线监控、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控,大气监测站在线监控、机动车尾气检测监控、放射源在线监控、12369环境问题接报等功能,对重点区域和部位环境安全监控做到了24小时不间断,实现了污染预警体系全覆盖。临沂市环境监控应急指挥平台是国家环保部召开现场会并推广的项目。
(五)深入宣传,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是创模成功的强力支撑。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仅仅是政府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全民运动,事关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民参与是争取社会关心支持创模,保护创模丰硕成果的强力支撑。
四、建议
建议之一:理顺创建思路,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创模规划。我市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落实《规划》编制资金,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立即启动《怀化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2013年底完成初稿,2014年上半年通过国家环保部的规划评审,为创模的整体推进奠定基础。
建议之二:完善督查和责任追究体制。根据创模考核指标的要求,我市将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定《怀化市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办法》,把环保和创模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部门,把环保和创模重点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增加环保工作在综合考核的分值,加大对环保工作的考核权重。市政府出台《怀化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奖惩办法》,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加大对创模工作的督查力度和频次,实施“一月一调度、双月一巡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全年一考评”的工作协调制度,定期通报督查情况,褒扬先进、鞭策落后。市纪委可强化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对创模工作不力的给予行政问责和纪律处分,进一步落实创模责任和工作进度。
建议之三:加大投入,积极打造创模重点亮点工程。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重点亮点工程是创模成功的重要基石。建议在进一步完善我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工程的基础上,狠抓太平溪风光带工程、舞水河综合治理工程、中方生态县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公园建设、中坡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重点亮点工程。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中心、机动车尾气检测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广管道燃气工程和启动市饮用水备用水源地等创模必检项目的建设列入我市创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财政投入能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污染防治和创模工程建设是解决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
建议之四:加快环保能力建设,为创模整体推进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我市的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能力建设距离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和创模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尚未建设,仅市本级环保四大能力建设资金缺口就达4000多万,亟需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建议市财政分年度安排落实相应的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确保2015年前我市四大环保能力建设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为我市的创模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基础。
建议之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浓郁的创模氛围。建议在创建初期,每年结合创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主题年活动,实行一年一主题,一年一成效。并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活动:在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主流媒体开辟创模专栏,报道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加强主流媒体、户外广告栏等地的创模公益广告投放量,在城区建筑工地外墙刷制创模标语;分年度举办“生态摄影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生态绿色登山行”等类似的大型群众活动;在中、小学设立环保课程,开展环境教育;大力开展推动“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等等。通过深入开展立体化的创模宣传,增进广大市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热情,引导市民养成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保价值观念,提高市民对创模的认知度、认可度、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