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思考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2-11-28 12:31   【字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如何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在的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买卖交易日趋增多,而产品的过度包装,垃圾产生量随之大大增加。但人们的环保意识却没有根本提高,还是过去的老生活模式(习惯),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堆积、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现象都较为普遍,门前屋后政府、村里建好的垃圾池,仍有不少村民不改以往的老习惯,垃圾不往垃圾池里倒,大量的塑料制品、塑料包装、破旧衣物等不可降解的垃圾未经分类随处乱倒,恶臭难闻,严重的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2、农作物稻草污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在在南方稻草再不像过去一样拉回家中养猪养牛沤肥用,农村有近70%以上的稻草已弃之不用,每到 “双抢”时节,行走在乡村道路上(公路上),你就会看到一处处一幕幕烟雾从田野上腾空而起,村民用最简单方法把稻草一烧了之,这样一来,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其实稻草即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可以做饲料、沤肥用,也可以做生物发电原料等多种用途),并且,燃烧的稻草产生滚滚的浓烟污染了周边的大气,影响了交通,毒害了健康,这样“一烧了之”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点。

    3、畜禽养殖污染。目前农村“人畜混养”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农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少,普遍缺少标准化的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养殖场粪便、污水直接排放,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严重影响农村地下水,农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4、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居民长期因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进而促使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加重,大量超标。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已造成土壤板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田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或灌溉水等途径向水体迁移扩散,大量流入沟渠、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受农村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政府部门以及村委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模式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改变,环保意识不高,不良的生产、生活的“老习惯”,以及跟着感觉走,养成了滥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直排等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2、农村环保设施管护使用不到位。目前国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政府在农村建设了大量的垃圾池、发放了户用垃圾桶、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等环保工程,但多数村环保设施重建设轻管理,垃圾池人为损坏、漂亮的垃圾桶领回去不存放垃圾、垃圾不分类不入池、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严重,造成垃圾设施的有效使用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

    三、几点建议   

1、多渠道增强村民环保意识。要使农村居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必须让这种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一是借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等形式广泛进行环保宣传教育,让他们懂得健康与小康、发展与发病、生存与生活、日子好过与好日子的关系,让农村居民明确保护环境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二是通过广泛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妇女以及儿童等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工作典型,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动员、清洁家园”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营造一个氛围。乡镇通过采取农村环境治理现场交流会、典型观摩会的形式;村()通过采取“一月一点评、半年一小结,年终大总评”的形式,使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同时对工作典型、先进分子给予表扬奖励,把搞卫生是自家的事,提升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全民”共同提高的境界中来,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新局面。

  2、多形式促进养殖产业规范发展。由于存在经济与环境的两难选择,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在农村仍举步维艰,随时都有反弹可能,有些农户甚至不管别人感受,养殖污水随意排放。政府等职能部门应该履行职责,一是科学划定养殖区、禁养区、限养区,在大力推广干湿分离等养殖污染处理方式的同时,积极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发展“沼—果—蔬—渔”养殖模式,促进生态养殖产业大发展。二是提高养殖准入门槛,对新建规模养殖必须通过环保评估,上齐环保配套设施才能批准养殖,促进养殖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3、多角度带动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是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在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态宜居家园”的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开展“生态宜居家园”创建活动,村()可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农户开展庭院美化工作。三是村干部、党员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普通群众进行宣传发动,在充分尊重农户主体意愿的前提下,立足农户实际,分类引导,分别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整体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

     4、多手段破解农村环保难题。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稻草综合利用示范点,因地制宜扶持多种形式的稻草收集、加工、贮存,从根本上解决稻草禁烧屡禁不止的问题,切实解决因稻草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大力推进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强化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安全管理。三是将环保指标作为考核乡镇的重要内容,乡镇领导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意识,对招商引资项目要首先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对现有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引导其转型升级或停产。同时要抓好工业集中区的污水、固体垃圾等污染物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思考

1013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