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建设数石门
石门县有19个乡镇、6个区场,336个行政村居(含县城中心社区6个,水库移民搬迁无人村4个),全县3970平方公里,70%的面积是山区,海拔最高点2098.3米,最低处42.5米;处在武陵山脉向洞庭湖滨湖平原过渡带上,自然环境条件南北差异较大。2015年申报国家生态县,是近两届班子既定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我们付出了不懈努力。
一、为了生态县,态度严谨
1、组建创建工作网络
我们构建了完善的创建网络体系,县长是创建指挥部的指挥长,县委副书记是常务副指挥长,9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创建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副指挥长兼任,指挥部代表县委、政府行使指挥协调职能;各乡镇、村和职能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抓创建工作,并纳入县委“岗评”考核内容,真正实现了创建城乡一体化。
2、科学编制生态规划
2004年,石门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后,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决定。就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着手编制《石门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年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修订之后,又及时对生态县规划进行修编,调整部署。
创建工作在所有乡镇村全面展开,目前,100%乡镇区场编制了《环境规划》,93.6%的村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正全面组织实施。
3、明确年度创建任务
自“十一五”以来,每年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以“生态石门”为主题。特别是2011年提出了“加速转型提升,建设生态石门”,2012年提出“打造幸福家园,建设生态石门”的指导思想;并下达生态创建任务,总结表彰生态创建先进单位和个人。
4、批准规划实施
《石门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过大纲审查,部门修改,部分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讨论,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通过,并在2009年10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由县人大常委会做出决议,批准实施。
5、写入“十二五”规划
石门的生态县建设指标全部纳入了《石门县“十二五”规划》;为了达到生态县的基本条件,县政府下发了《加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通知》,乡村全面创建,确保2015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
二、建设生态县,措施严明
1、宣传实打实
(1)媒体宣传,灵活多样。一是在地方电视台和政府网站设立《城乡创建》栏目。拍摄制作了28期创建专题片,组织了《创建人话创建》等电视专题节目,定期在县电视台播放,并上传到县政府网站。二是创建宣传与送电影下乡结合。县创建办制作了《给力生态石门》和《石门县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光碟,利用数字电影下乡,配套播放。县创建办给放映员加班补助,放映130多场。三是公示创建考核结果。每年对乡镇和县直单位的创建工作的考核明细及结果,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创建大会期间展示,并在《石门之窗》上公示。
(2)阵地宣传,模式统一。采用固定的方式制作宣传标语.根据全县乡镇村的行政职能不同,创建目标不同,地理特征不同,共设计了9个不同版本的创建宣传栏。各乡镇在交通要道,人口集中的区域,制作了多幅低碳环保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牌,亮出创建名片,旗帜鲜明的提出创建目标;制作生态创建宣传牌,在县城周边的10个乡镇,利用农村赶集的日子进行巡回展出,提高群众知晓率。
(3)内容宣传,量化标准。由宣传标语逐步转向宣传标准。各乡镇、村不仅仅局限于创建宣传标语,还设有《创建宣传栏》和《创建公示栏》,让老百姓对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标准一目了然,并把乡村检查评比结果进行公示,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提高了群众自觉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2、工作实打实
(1)创新工作模式。坚持以爱国卫生创建为先导,夯实了生态创建的基础。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建设,既是卫生村的内容,也是生态村的内容;为了加强生态创建的推动力,我们要求申报生态村,首先必须是卫生村。针对农村小集镇,特别是撤区并乡之后,原来小乡政府所在集镇,用卫生村的考核标准不太适合,我们在全国率先制订了《石门县卫生小集镇标准》,并进行考核,为创建生态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现和培养典型。生态创建的基础是生态村建设,特别是长效管理机制的制订和执行。我们通过确定《村规民约》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逐步规范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村规民约》是不是有可操作性,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体现在奖罚。特别是我们在全县推介了子良乡廖家冲村运用《村规民约》全面实施社会化管理,执行《村规民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典型。
(3)分期分类指导。一是会议培训。每年召开创建工作大会,参会的包括创建成员单位的班子成员,县直各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专干,城区各社区创建主任;并对各乡镇创建领导和创建办主任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生态创建的指标和生态规划编制;比如第五批生态规划专家评审会,所有25个乡镇区场的行政领导和专干、164个开展生态创建的村支部书记,共210人参加,通过专家点评,给基层干部上了一堂很好的生态创建课。二是现场指导。生态创建要创什么,怎么创,县创建办组织环保、卫生、环卫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近几年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在规划和申报阶段,多次进行现场指导,提出创建创建工作要求,具体到宣传标语也要符合生态理念,不能用纸张贴和临时性横幅;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村规民约》中,创出自身特色;要发挥环保、爱卫协会作用,开展季度检查,培养文明习惯;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科学用药、用肥,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五星农户“评选,掀起争先热潮。
(4)定期督查通报。县创建指挥部对每次指导、检查、督查情况进行通报,比如在卫生村的考核验收和市级以上生态村预检时,县创建指挥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申报的每一个村,听取情况,实地察看,对宣传氛围、饮用水卫生、环境状况、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等指标,坚持入户调查,把握标准不放松,每个村都要看公路沿线,看河、塘堤岸,最少随机看5个农户的清洁家园、清洁能源建设。通过自检自查,对不能达到考核标准的乡镇村,不予申报;2011年,取消了43个村的生态村申报资格;2012年,仍有25个村被取消资格,还有一个不同意申报省级生态镇。
(5)自觉创与指令创结合。“十一五”期间的创建,乡镇的创建,基本上属于自觉创建;进入“十二五”之后,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任务属于指令性创建。县政府下发了《加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村从编制和执行环境规划入手,分年度完成创建任务;已获得国家命名的乡镇,也必须足额补创生态村。
(6)部门配合生态创建。针对创建难点,县政府办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规范环保行为,禁止垃圾污染水体和水库投肥养殖;环保局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县人大对全县所有水库投肥养鱼情况进行了检查;县政协对农村安全饮水情况进行了调研;环保、畜牧等部门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水质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住房和建设局启动了县城自来水取水口移址工程。县城周围的10个乡镇垃圾处理纳入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强力推行垃圾分类,分类之后的生活垃圾运到县城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行。
3、奖罚实打实
(1)提拔重用创建功臣。“想搞创建的,就是想办事的;创建成功的,就是有本事的”。在全县干部调整和任免过程中,对创建有功之臣提拔重用,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创建工作。
(2)激励先进。每年对创牌单位与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2011年县政府拿出100万元予以奖励,单位最高奖励5万元,先进个人给予记功和经济奖励。
(3)鞭策后进。年度创建岗评记分排位在后,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在每年召开的全县创建大会上,排位最后的乡镇和县直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在大会表态发言。
三、确保生态县,成效凸显
1、生态产业不断壮大
石门县共有耕地面积69.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5.5万亩,茶叶6.6万亩,柑桔24.7万亩;目前,“三品”认证产品达75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16.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22.7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9890亩。
2、生态经济不断发展
石门县有原煤开采——发电——粉煤灰生产水泥,电厂烟气脱硫——脱硫石膏制酸、生产磷肥、水泥等生态工业产业链;有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阳湖的生态风光;有夹山寺的禅茶,罗坪乡九子鞭、薅草锣鼓,太平镇、子良乡的桩巴龙传说等生态文化;有全面认证的生态田园,生态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生态经济不断壮大。
3、生态保护不断增强
一是森林植被保护。石门县森林面积2861平方公里,有生态公益林1545平方公里,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全面禁止采伐商品材,加强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73.2%。二是关停污染企业。关停了所有小水泥、小煤窑、小化工、小砖厂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及严重污染企业;对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三是实施生态修复。启动雄黄矿区域的砷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皂市镇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和夹山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了蒙泉镇、易家渡镇连片综合整治。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对乡镇和县直单位的生态建设纳入县委岗评考核内容;乡镇实行主要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乡、村干部同奖同罚的管理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村规民约》之中,由协会实行村民自治,落实奖罚,使生态保护逐步由行政推动,变成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4、生态创建成果辉煌
国家级生态乡镇(场):获得命名的5个,已经通过考核验收的4个乡镇和2个农林场;今年,又有4个乡镇和1个农林场申报;命名和申报的乡镇13个,占68.4%;农林场3个,占50%。
省级生态乡镇(场):获得命名的乡镇13个,农林场4个, 今年又有5个乡镇通过考核验收;命名和验收的乡镇18个,占94.7%;农林场4个,占66.7%。
省市级生态村:有命名的省级生态村74个, 22个村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有命名的市级生态村104个,有109个村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命名和验收的省、市两级生态村达301个(不含8个省市级同时申报的村),占92.3%。
四、服务生态县,几点恳求
1、生态创建上级要有综合班子。生态创建涵盖面广,仅仅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显得力量单薄;环保是业务部门,应是裁判员,牵头抓生态创建,难以协调、调度。
2、生态创建工作要有位子。生态创建要纳入省、市级对县级的岗评考核。生态县的基本条件要有80%的乡镇是国家命名的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要有80%的村是市级以上的生态村。工作任务之重,难度之大,不列入岗评考核,下级可能也是做做样子。
3、生态创建艰难要奖票子。生态创建需要大量投入,县级是吃饭财政,乡村没有财政收入。上级奖励不兑现,下面工作很艰难。作为生态示范奖励资金是“四两拨千斤”的良法,何乐而不为!政策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合理性,不然也可奖励环境治理项目。我县创建干群热情很高,但工作举步维艰,难以收场。怎样不挫伤这种创建热情,更需要进一步探索。
4、生态创建要及时发牌子(命名文件)。我们前年申报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至今没有结果。我们计划2013年基本完成乡镇村生态创建的申报,照现在的速度,即使自查达到标准,并进行了申报,要想在2015年获得足额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取得申报国家级生态县的资格只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