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加强生态建设 构建生态新宁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11-10-21 10:38   【字体:    

  新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属西部后发地区,传统工业、传统农业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生态环境的破环比较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难以控制,这是新宁发展之“短”。但新宁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优势明显,这是发展之“长”。如何“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保护生态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对于实现新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宁生态建设现状及主要成效

  新宁生态建设的起步较早,生态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2001年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列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2008年5月被环境保护部正式命名为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区”,2010年,明确提出“创建生态县”,将“创建生态县”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力争在3—5年内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几年来,新宁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强县富民的大事来抓,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新宁”的战略思路,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林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旅游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006年,山被列入国家首批自然遗产,入选“新潇湘八景”;2008年,新宁县荣获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称号;2009年,山入围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新宁县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舜皇山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2010年8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旅游经济乘势而上,2010年,山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1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10%,均创历史新高。

  (二)生态农业建设卓有成效

  新宁县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一是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依托当地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旅游业与农业的内在联系,加快推进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县兴建了山农业旅游美食宫、罐子头漂流、开鑫休闲农庄、玉女岩、风神洞等集休闲、娱乐、餐饮、劳动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新宁县将种植业和养殖业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以“养殖+沼气+种植”为主导模式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脐橙主产区和养殖小区,通过实施沼气能源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沼气建池,利用沼液发展脐橙等种植业,有力推动了种养业的发展,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一体化,达到增收、增效的目的。到2008年,全县实现脐橙种植面积26万亩、年产量15万吨,中药材面积达10万亩,大宗牲畜年均养殖达130万头,新宁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湘南—桂北—赣南柑桔优质产业带脐橙生产重点县、国家秸杆养牛示范县和湖南省草食动物基地建设先进县;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高度重视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切实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力度,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到2008年,全县共完成无公害食品产地认定5个、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产品认证5个。新宁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山牌”脐橙荣获“湖南名牌农产品”称号,并先后5次获得全国、全省名优水果博览会金奖。

  (三)生态县城建设成绩斐然

  新宁县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以建设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山水园林式旅游城市为目标,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文章,促进生态家园和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始终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旅游特色和山水园林特色,不断加大城市的绿化、美化力度,全县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4平方米。加大环境保护和执法力度,加强城区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的监控,搞好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全县城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均符合节能减排政策要求,2005年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县城,并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的复查验收。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大力发展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保险业,提升餐饮、休闲娱乐业档次,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与水平。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挖掘、整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步修缮恢复标志性的历史人文景观,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县城的文化品位。

  (四)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与旅游协调发展。一是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根据山申遗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协助和指导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体系,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新能源等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和引导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通过大刀阔斧的“砍”、大张旗鼓的“改”、严格务实的“管”等手段,对全县6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加快引进凯博生物、海盛食品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企业;二是推动企业技改。积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技改合作,加快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山立水电、满师傅食品、家家红食品等骨干企业提质增效,工业生产有进有退,有力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县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满师傅食品厂与株洲环保研究所签定技改合作协议,技改后噪音、排尘达到了国家标准,仅锅炉减少用煤一项每年可节约6万元;三是培育地方特色工业。借助山旅游的发展,围绕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合欢茶”、“南方人参茶”、山野系列食品、“梅花鹿”系列产品、“满师傅”系列食品以及旅游工艺品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企业,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年均增长20%。 

  二、新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对生态创建的认识有待深化

  新宁在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后,确定了更高的目标——创建全国生态县。但是,不少部门和乡镇对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作为短期任务来看待,没有真正把生态建设作为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手段和工作载体来抓。少数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还很模糊,“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

  (二)生态创建的基础较为薄弱,制约因素较多

  新宁地处湘西南边陲,是湖南省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至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77元,在客观上给生态建设带来很大难度。同时,社会发展不均衡,GDP 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不相适应,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生态建设资金相当匮乏,许多生态建设项目,不得不因经费限制而被取消和延缓(如集镇、农村垃圾回收系统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三)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一是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污染较重,扶夷江下游河段水体仅能勉强满足功能区要求。大气环境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SO2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造纸业、食品与饮料制造加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 80% 以上,冶炼、化工、水泥制造、砖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 90% 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局部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屡禁不止,少数企业偷、漏排污染物和工业污染反弹现象时有发生,稳定达标的任务很重。二是农村面源污染和农村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呈加重趋势。农村环境脏、乱、差情况较为普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养殖污水等处理率低。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垃圾围村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城镇高噪声重污染行业向农村转移非常突出,农村工业“三废”对农村河流、土壤、大气污染加重,对农民食品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三是居民生活污染呈扩大趋势。除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外,其它乡镇、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基本向河道直排,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逐年递增,全县尚无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三产服务业烟尘、油烟、噪声污染扰民已成为民众反映的热点,严重影响了该县的形象和经济发展。

  (四)生态创建机制尚不健全

  投入机制尚未配套,奖励政策尚未出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绿色 GDP 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至今尚未建立,生态建设资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建设的进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队伍仍很薄弱,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环保队伍人员经费不够,影响了队伍的积极性的发挥。

  (五)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发育不充分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刚刚起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还未在经济中成为主要成分,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比重偏低。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还不浓厚,绿色消费意识还未形成,绿色文化尚处在萌芽阶段。

  三、新宁生态建设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生态建设宣教工作

  要深入开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环保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推进生态建设的社会化。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国策意识和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二)强化环保管理职能

  要突出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处理好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制订重大经济发展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要坚持和完善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建设考核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体系中,加大人大和政协对生态建设的监督力度。

  (三)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督促有关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顶风作案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同时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好小造纸、小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方案,强化对农村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努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建设顺利推进。

  (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休闲度假胜地”。新宁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显著,生态旅游市场也不断扩大。新宁生态建设要紧紧围绕山保护和利用这一中心展开,要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山。围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积极推进景区环境整治、清洁能源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资源补偿利益导向机制,切实提高景区群众对资源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工业兴县”,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以环境优先、资源加工和高科技为主体的个性化工业产业格局,不断壮大新宁生态工业经济总量。三是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全面开展脐橙、中药材、畜禽等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优质脐橙、中药材等规模基地。充分发挥新宁生态资源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后续环节延伸,努力把新宁建成生态农产品基地。要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科学的生产作业制度和技术规程。要建立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要加强畜禽粪便管理和处理工作,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防止污染环境。

  (五)研究和建立生态建设投入、融资机制

  探索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办法,建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加大环保投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议开征生态补偿费或生态建设费,在公益活动中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健全生态建设各项制度,完善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建设 构建生态新宁

1013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