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运河 一泓碧波清如许
南县南茅运河开掘于1974年,北起南洲镇,南至茅草街,全长44公里,是全省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运河两岸沿线有南洲镇、中鱼口、茅草街等4个乡镇,自然村庄49个,农户2.6万户,人口8.8万人,种植面积85平方公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南县粮食生产集中区域。多年来,南茅运河充分发挥了排灌、航运和生态环保等功能,在南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南县“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打造“湘北明珠,生态南县”的战略部署,我县决定对南茅运河进行升级改造,将其建设成为一条集聚工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小城镇建设等多功能的生态走廊。工程预计总投资10.8亿元,分5年实施,包括改造运河沿线排灌设施、全面疏浚河道、两岸建设挡土墙、改造和新建跨水桥梁、两岸园林式绿化和在集镇、桥头设置休闲风光带与亲水平台等七大工程。
2010年6月,在综合分析发展形势和县情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我县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长远的高度,南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南茅运河沿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这一新的重大的发展机遇,以南茅运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示范工程为基准,以推动南洲镇、南茅运河、茅草街镇一轴两极沿线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整治为主线,拉开了南茅运河百里生态长廊治理帷幕。
2010年11月,石录明副县长代表县政府与省政府签定了责任状。随即,县政府成立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开展专项调研、视察、评议活动。2011年年初,领导小组派员专程赴长沙县、浏阳市以及邻县华容进行了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经验,制定南茅河生态运建设整体规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县委、人大、政协也高度关注,进行了专项调研、视察、评议,并积极督导支持。县财政、环保等部门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业务培训。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业已成为全县各级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主旋律,运河生态走廊建设一时间成为老百姓茶前饭后的热门话题。
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立足惠及民生理念,在前期示范样板工程中,县环保局牵头进行了饮用水源保护(即两岸1.5公里防护墙)建设工程招标,将南茅运河原定的渔业水域功能升级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突出南茅运河饮用水源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改善沿线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2011年2月21日南茅运河放水禁航,1.5公里的运河防护工程正式动土兴建。通过整合水利、交通、林业、卫生等项目资源,确定了以南洲镇城南路200米处,向南推进1.5公里河段为生态运河建设样板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取水码头和挡土墙建设、杂树砍伐和两岸园林式绿化,着手了路基平整,改水工程,渠道砼砌以及房屋立面整修(即“穿衣戴帽”)工程。出动劳动力总人数212人,完成浆砌石方5400立方米,同步完成水下基础部分的建设,保证运河两岸农业灌溉用水。与此同时,沿运河两岸分设约20个取水点,分别在取水点两侧建设约20米长的挡土墙;规范整治运河沿线排污口,在排污口两侧建设约20米的挡土墙,确立了以南茅运河沿线居民的分散式饮用水源取水点、排污口整治、运河周边农户生活污水截污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为重点,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志。
对于运河两岸沿线畜禽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县环保局采取建立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的方法,结合垃圾处理工程,制定了每家每户分发垃圾桶,5户联建垃圾收集池,村、组添置垃圾箱,垃圾车等。垃圾处理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帮助组建农村环保合作社,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机制,每村设一名保洁员,建立一个垃圾中转站,形成长效机制。
南茅运河百里生态长廊治理,是我县打造“湘北明珠、生态南县”一个重要支撑点,规划总投资10.8亿元,在保证南茅运河和南茅公路的通行功能和景观整体协调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设计手法,将南茅运河建成具有南方湖乡特色与南县地域文化相协调,促进南县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具有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特色的生态运河长廊。同时,将运河沿岸的乡镇打造成以居住、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为主导功能,具有湖乡风貌的新型农村地区,形成南茅运河百里湖乡风光带,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力求突出江南小县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让各方游客尽情地观赏生态农业,领略醉人的湖乡风光,使南茅运河生态走廊成为潇湘名景,享誉全国乃至海外。届时,百里运河将呈现出“魅力运河一泓碧波清如许,生态长廊 两岸风光美如画”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