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从被动保护环境到坚持环保优先 在保护中加快发展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09-10-09 00:00   【字体: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实现了从开创到全面深入发展的重大转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环境保护成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环境、优美的生态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环境是资源、是财富,更是发展优势,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生产力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警醒,从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逐步认识到,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桂林几十年的发展之路为这一观念的转变做出了最好例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桂林市以“三线”建设名义建了不少工厂,包括制药厂、纺织厂、橡胶厂、造纸厂、电镀厂等。漓江两岸工厂林立,一座座烟囱直插云端,未经处理的污水涌向漓江。
  1973年,邓小平来到桂林。目睹此景,他痛心地说:“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请你们好好考虑,不然的话,功不抵过啊!”
  桂林人由此开始注重污染治理,并逐步意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才是桂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此后,桂林市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环境立市”的理念却始终没变。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强调,要着眼保持秀美山川,发挥环境品牌优势,提高竟争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跃发展而努力奋斗。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洱海被大理人民誉为“母亲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洱海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洱海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严重,“母亲湖”不堪重负,水质一度降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1996年9月、2003年7月洱海两次大面积暴发蓝藻,水质急剧恶化。
  面对频频敲响的生态警钟,大理调整发展思路,树立“洱海清,大理兴”的观念,坚持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洱海保护,把洱海保护作为提升大理核心竞争力来看待,要求一切规划、建设和开发,都必须服从于洱海保护,凡是不利于洱海保护的,要一律停止,让不堪重负的洱海休养生息。
  江苏省也提出了“环保优先”方针,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项目建设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详细阐述了“环保优先”原则。青海省提出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概念。
  由被动保护环境到主动改善环境,增强发展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行动,把环境保护当做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主动采取截污控源、流域综合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城市面貌等措施,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为未来发展积蓄能量。
  在1979~1982年三四年间,桂林市一举关、停、并、转了漓江沿岸的49家企业,当年减少产值1.5亿多元。桂林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小华说:“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当时整个桂林市的总产值才5个亿,这一下子就减少了将近1/3。”
  “伤害环境的项目,效益再好也不能上;事关环保的项目,举债也得上。”刘小华说,1983年,桂林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无论是在建设时间上还是在建设规模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此后,桂林市又有4座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从1998年起,桂林市政府做出了“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杜绝高污染企业进桂林等一系列大动作。今年上半年,桂林市共审批建设项目221项,对30多个环境敏感项目不予环保审批,从源头上防止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999年,桂林市开始对“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铁湖塘、桂湖、榕湖、杉湖)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经过近3年的奋战,桂林市撤消了沿江的117个排污口,结束了每天两万多吨城市生活污水直排的历史。内湖水质由Ⅴ类或劣Ⅴ类提高到Ⅲ类,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并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为了保护洱海,大理先后一次性取消了湖区所有的机动捕渔船和网箱养鱼;开展了洱海万亩滩地上的退房退田退鱼塘、还湖还林还湿地工作;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关停了一批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环湖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全面实施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城镇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等“六大工程”。
  如今,洱海逐步恢复了水清鱼美的风光。2004年至今,洱海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被环境保护部推广为“洱海保护模式”,“高原明珠”重放光彩。
  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正在建成
  优美的城市环境成为地方最亮丽的“招商广告”,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为经济的发展安上了“加速器”。
  在桂林国家高新区内,一个个知名企业入园扎根,一批批项目投产开工。桂林高新区正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产业聚集的“大磁场”。目前这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的25%。洱海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众多客商到大理投资兴业,“十五”末,大理地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45%。原大理自治州州委书记顾伯平说,为了洱海保护,1997年大理牺牲了1个亿的工业产值。但阵痛之后带来的是经济的腾飞,大理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用了整整53年时间,而超过200亿元,则仅用了3年。在大理,一个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秀美的自然风光,让旅游业更加兴旺,让人民更加富足。30多年前,到桂林旅游的境外游客不到1000人,而去年一年,桂林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总人数超过了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洱海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5年,仅洱海渔业产量一项,全年起捕量就达到7278吨,与“九五”末期相比,捕捞量增加了2759吨,增长54%。
  科学发展也让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桂林漓泉啤酒厂组织职工集资数百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如今,主动环保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现在漓泉啤酒的排污总量指标仅用了一半。”刘小华说:“目前,漓泉啤酒已经走过了最难的阶段,总产量由原来的8万吨一举跃升到现在的60万吨,企业发展后劲儿十足。”
  鲜活生动的事实印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促进发展。

从被动保护环境到坚持环保优先 在保护中加快发展

10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