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 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专题新闻通气会
以下是发布实录。11月4日上午,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宇发布新闻,省发改委环资处处长李敏慧,省卫健委医政处处长陈鸿君,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处处长黄礼彬陪同发布。
黄宇: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今天举行的专题新闻通气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很高兴与大家见面,与大家一道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进展,介绍我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委政府强化研究部署,分管副省长亲自动员部署危险废物大调查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厅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固废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联动合作,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严格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优化处理设施能力布局,加快完善固废管理体系与监管机制,建成运行湖南省固体废物管理平台,长沙和张家界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超额完成“十三五”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国家下达12%的减排任务,全面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化学品履约和环境管理,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下面,主要围绕制度建设、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处置能力向大家介绍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一、强化制度建设,全省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相对于大气、水环境、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与化学品领域的环境治理起步晚,其治理能力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厅全面梳理固体废物管理的制度需求框架,评估已有的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机制体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和专项规划。对《湖南省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完成修订,已于今年9月颁布实施。配合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督促法律法规落实落地。制订《湖南省“十四五”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规划》,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建立齐抓共管“大固废”管理工作体系。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推动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湖南省危险废物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方案》《湖南省危险废物跨省转入利用管理办法》,理顺监管机制,细化涉危险废物单位监管等级,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推动我省危险废物行业高质量发展;发布《建设项目投资引导性公告》《实验室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制度文件,引导企业有效投资,填补了实验室危险废物领域管理空白,全面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行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收集难、转运难、处置难”问题。
三是强化联防联控,加大监管力度。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联动工作机制》,与重庆、江苏等19省(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签订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优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环境管理,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随意倾倒、非法转移等环境违法行为。
二、狠抓专项治理,有效防范“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环境风险
一是扎实开展危险废物大调查大排查大整治。2020年起,结合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同步组织危险废物大调查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建立并完善“四个清单”(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设施单位、经营单位、危险废物重点监管清单)。截至目前,共调查企业数28700家,排查企业数13675家(次),新增录入涉重涉化工园区10个、重点工业污水处理厂449座、尾矿库274座,排查发现问题7097个,按照立行立改、限期整改和延期整改等类别全面完成销号。严查违法犯罪行为,共查办涉固体废物案件245起,查处企业246家,罚款3507.24万元。
二是持续推进尾矿库污染防治。开展尾矿库环境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制定《湖南省尾矿库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21—2023年)》,对全省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306座尾矿库按“一库一策”的要求启动污染治理工作。2022年印发《湖南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根据问题清单和风险隐患排查新发现的问题,将尾矿库整治列入“利剑”行动、“夏季攻势”、“洞庭清波”等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加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环境风险隐患及时消除。
三是开展化学品环境国际公约管控物质统计调查。根据《化学品环境国际公约管控物质统计调查制度》要求,组织开展了全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及汞化合物企业基本情况、产能产量、原料来源、废物去向等信息统计工作,统计企业183家,装置数346个,完成2019、2020年度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涉汞及汞化合物企业统计年报,摸清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专项化学用品制造、泡沫塑料制造、有机化学原料制造等17家企业相关化合物的实际使用量和年产量,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打好基础。
四是强力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严格涉重项目环境准入,全省新、改、扩建涉重项目严格遵循“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原则。“十三五”期间,全省767家涉重金属重点企业中,关闭淘汰149家、完成治理项目36个,减少排放34.4吨,较2013年累计减排率为14%,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着力推进重金属监测断面污染治理,30个地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砷、汞、镉、铬和铅五项重金属指标稳定达标。全省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60个重金属监测断面中,水环境质量达标率由2016年的75%上升至2021年的83.3%。出台《湖南省“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聚焦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及重点流域,对照“十四五”期间减排7%的目标任务,细化9项预期性指标,全面提升重金属污染“防”“治”“控”的能力。
三、勇于创新探索,提升固体废物监管和处置能力
一是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截至2021年底,全省投入运行的危废集中处置中心2家、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废处置企业2家、水泥窑协同处理企业5家、危废综合利用企业105家,年利用处置能力452.2万吨。省内危险废物产生总量为451.12万吨,其中,自行处置利用的危险废物为 341.61万吨,委托危废利用处置单位处理的为108.42万吨,基本形成了自行处理为主、综合利用为辅、处置单位兜底的危险废物处理格局。
二是铸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配合发改委、卫健委安排专项疫情防控补助资金4373万元,推动9个市州共计12个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设施提质改造,其中长沙、郴州、娄底已完成提质改造。为14个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各增配2台医疗废物转运应急车辆,将危险废物焚烧、生活垃圾焚烧、水泥窑等协同处理设施纳入当地医废应急处置资源清单,确保每市至少有一座应急处置设施,落实涉疫医废“日产日清”和医废处置“两个100%”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建成14个医疗废物收集中心,收运能力为282吨/天;配套建成1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集中处置能力为226吨/天。疫情以来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8.21万吨,处置设施日均负荷率低于80%。
三是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成运行湖南省固体废物管理平台,督促涉危企业依法完成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备案,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全面实现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台账管理、一般固废跨省转出利用线上备案、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电子化,持续推动危险废物全链条、全方位、全流程的环境监管,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一张网”和“一张图”。截至目前,在系统上完成申报登记25306家,管理计划备案39431 家,危废跨省转移线上审批819批次,一般固废跨省转移利用线上备案216批次,危废电子联单运行记录16万余条。
四是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长沙、张家界已入选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两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均成立工作专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目前,长沙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已完成第二次技术评审,张家界建设方案已完成初稿,力争11月底前编制完成方案。
五是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自2021年以来,厅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涉危经营企业座谈会,研究处理影响营商环境和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发展。为解决水口山有色金属等产废单位处置难的问题,探索开展“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规范阳极泥、废碱、线路板等环境管理要求。在确保环境污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企业利用处置成本。
六是启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强化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成立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专班,持续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定湖南省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第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将于年底前印发《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生态环境部、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环境风险“底线”,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两条主线”,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环境风险管控,持续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治理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同志们,朋友们,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真诚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为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谢谢大家!
省发改委介绍近年来我省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方面的相关举措、取得的成效。
李敏慧: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规划引领。将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动循环低碳发展作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十四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纲要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资源循环利用助力降碳行动”作为《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制定实施《湖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城乡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等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大行动,并规划部署了13个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重点基地。
二是政策引导。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技术研发应用等的财税支持力度。省政府印发《支持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产业延链强链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环保、示范基地、营商环境等多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
三是试点示范。积极汇报争取国家支持,先后争取5个园区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家企业获批骨干企业,长沙、湘潭、衡阳三市获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推进实施5个循环化改造国家试点园区和一批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四是科技支撑。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征集并发布节能减碳和循环经济典型案例48个,颁发湖南省循环经济科技奖29项。牵头组建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为推进全省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规划和政策落实,积极推进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重大行动,积极推进重点城市、试点园区、示范基地、骨干企业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储备,争取多方面支持,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省卫生健康委介绍我省医院(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措施。
陈鸿君:医疗废物处置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委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的行动。针对医院内部医疗废物监督管理,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强化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培训。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岗、明确到人。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修订完善本单位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规章制度和处置流程。2020年起我委先后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系列医疗废弃物管理培训,强化对新冠医疗废物的处置,全面提升了我省医疗废物管理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和处置。医疗机构在诊疗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发热门诊和病区(房)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处置。按照“三个单独”要求,一是实施单独分类收集。普通医疗废物按常规收集、贮存、转运流程进行规范处置。对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进行单独分类收集、贮存和转运。所有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包装袋、利器盒上均标注“新冠”字样,同时标注产生单位、产生部门、产生日期、类别等信息,单独建立台账,逐层登记交接。离开污染区前还需要对包装袋表面进行消毒,或者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二是设置单独区域存放。定点医疗机构内设置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专用暂存区域,有严密的封闭措施,悬挂警示标识,设置专人进行管理,避免与常规医疗废物混合。运送前,检查包装袋或利器盒的标识、标签以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每天运送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三是执行单独联单转移。定点医疗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单独建立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处置台账,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混运,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保存3年。
三是强化监管,加大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力度。我委连续三年多轮次联合开展医疗废物督导检查尤其是新冠定点医院医疗废物检查督导。不断规范医疗废物在医疗机构内的分类、收集、运送、暂存、交接。积极探索推广医废监管信息化应用,逐步实现医疗废物全流程闭环管理,提高医废监管效率和质量。
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处介绍“无废城市”对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义及我省“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
黄礼彬:“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填埋量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全面展开和深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具体行动。“无废城市”的建设体现了全过程管理思路、整体性工作格局和综合性措施和手段,将产生多重效益,实现多重目标:一是有助于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既能推进水气土污染的治理,也是环境管理需要管好的最终环节。这是“无废城市”建设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直接贡献和统筹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对全球45个国家和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碳减排潜力分析显示,通过提升城市、工业、农业和建筑等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相应国家碳排放减量的13.7%~45.2%(平均27.6%)。三是助推城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无废城市”建设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奠定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时代竞争力,是城市政府所期待的着力点和综合抓手。四是有助于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无废城市”建设的综合措施所带来的既有制度、资金、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软件建设,也有处理处置设施、信息系统等硬件建设,这些都是我省固体废物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是我们要夯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指导和督促长沙、张家界两市编制并落实好实施方案,构建齐抓共管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责任落实,打造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湖南特色。省级层面将建立专人专抓机制,依托技术帮扶力量,强化督促调度,积极谋划省级“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动我省“无废城市”工作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