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湖南、湖北官媒齐赞株洲生态环境工作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时间:2021-04-07 17:11   【字体:    

近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发表文章,分别介绍了株洲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绩、工作方法及态度。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篇文章。

以“减”为进增“能”添“绿”

株洲跻身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株洲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5277天增至2020317天,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5.38降至3.81,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0、全省第一。这是329日,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彭小中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

“曾是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的株洲,成功实现逆袭,跻身‘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彭小中不无自豪地说。

转型升级,以“减”为进。株洲铁腕治污,近年来累计关停2000余家污染企业,直接削减工业产值700多亿元。严把环评审批关,严禁“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上马,2016年以来,否决不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和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90个,涉及投资100多亿元。与2012年相比,去年株洲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万元GDP能耗累计降幅36%,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48%

增“能”添“绿”,生态宜居。株洲秉持优势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空气综合指数连年下降,全域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修复治理土壤27.64万平方米。国土绿化同步推进,2016年以来,累计新增人工造林90.33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13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11%

今年,株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启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巩固“蓝天300天”“全域Ⅱ类水”“土净生态好”。

湘赣携起手渌水变绿水

324,湖北日报中三角采访组来到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渌水汇入湘江处,探究渌水变绿水背后的故事。

据悉,渌水发源于江西萍乡,流入湖南株洲、醴陵,奔向西经渌口区汇入湘江。其干流全长168公里,其中江西境内(名为萍水)80公里,湖南境内88公里,是湘江的一级支流,也是萍乡和醴陵的“母亲河”。

由于总磷、氨氮等污染超标,20197月以前,渌水从江西入境湖南的金鱼石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到III类标准。

一江碧水,不能污染,一场跨越省际的“碧水行动”就此拉开序幕。株洲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李小江介绍,20195月召开的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就明确了开展渌水流域综合治理的任务。

随后,株洲与萍乡两市先后签订《湘赣边区域河长制合作协议》《萍水河、渌水河跨省界流域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从组织河长制联席会议、水质信息共享、联合巡查执法监管等6个方面,共同推进渌水(萍水)保护与治理。

20197月,合作进一步深化:两省共同签署《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将两省交界处的国考断面金鱼石的水质作为依据,实施生态补偿。

20197月到202012月,渌水水质连续18个月达到III类,其中7个月达到II类水质。湘赣联手,渌水变绿水,堪称省际合作样本。

为了让渌水更清,株洲市出台《渌水水质提升暨省际样板河创建行动方案》,坚持堵源头与治污染同步,促生态修复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实施排污口整治、城乡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治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和河湖“清四乱”巩固提升、整治堤防岸线及河道等6大行动,建设湘赣边区段、醴陵城区段、渌口城区段3个示范河段。

2020年,渌水在湖南境内,历史性实现全域II类水质,渌江区段荣获“省美丽河湖”称号。

湖南、湖北官媒齐赞株洲生态环境工作

1644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