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党风廉政>文明创建

2024年安全生产月 | 防范地震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

防灾减灾你我同行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的设定旨在提醒人们不忘前事,学习历史教训,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其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接下来,让我们以地震为例,一起来学习相关知识。

地震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本身会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这些次生灾害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水体最易受到污染。如地震可能引发危险品的泄漏,受地震影响,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如何预防地震引发的环境灾害?

要预防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必须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应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震后的应急与监测工作如何开展?

地震应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环境应急值守,制定和完善地震灾害引发次生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跨界突发环境事件的区域,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要实行区域联动,距离最近的生态环境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高效、有序开展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地区共同应急处置。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加大地表水在线监测设施的监测频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确保饮水安全。

如何建立防范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环境灾害的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其次,应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的适应性,避免诱发重大地质灾害。

供稿: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foot
网站链接

主办单位: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
地址:长沙市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备案号:湘ICP备2021020990号-1
网站标识码:4300000056

网站联系电话:0731-85698032
邮 编:410014    
版权所有: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