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条河——记环保志愿者张纪湘
尽管已经65岁,但论起脚力,一般人比不过张纪湘。
从2014年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十余年来,她用双脚丈量湘江,用日均两万余步的坚守、十余本巡河日志的记录,让“生命不息、巡河不止”的赤诚化作碧波清流。
张纪湘(左二)与队员一起清理河道垃圾
“谁也不能污染我的湘江”
“每天不到河边走走看看,就会觉得这一天少了点什么。”对于张纪湘来说,巡河,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在外人看来,她的这种坚持,近乎“执拗”。
为了弄清河面大量漂浮垃圾的来源,她从天元大桥一直向上溯源至三门镇,十几公里,步行半天,只因为“坐在车里看不到江边上的问题”。
为了推动解决沿河排渍站雨天有污水溢流排入湘江的问题,她直接冲进市领导督导调研的队伍里当面反映,还主动要求参加会议,只因为“我要知道接下来到底怎么办”。
为了摸清排口每天清早才会出现的油污,她沿着港渠旁边的道路,一个接一个地翻看了上百个井盖,连续蹲守十余天,在凌晨抓了疏浚公司利用罐车倾倒厨余废油的现行。
这股执拗劲是哪来的?她说:“就是看不得湘江被抹黑,谁也不能污染我的湘江。”
发现问题,只是她环保志愿监督工作的开始。为了解决问题,她会不厌其烦地向相关部门反映,直到追出一个结果。
张纪湘在清理河道垃圾
“我不在乎你跟我说会如何如何,而是我要亲自看到,你在认认真真地查、切切实实地改。”张纪湘说,“想要忽悠我,也不是那么容易。”
十余年来,环保、水利、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被监督”中与张纪湘相熟。敬佩之外,一个共同的认识是:“张姐反映的问题,必须格外认真地对待。”
在她的推动下,“市民河长-专业机构-政府部门”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了起来,污染投诉响应时间压缩至4小时。
截至目前,由张纪湘带队的“河长助手”,已在湘江两岸累计开展巡河行动超过3000次,总时长近2万小时。其间,发现并记录问题1000余个,问题解决率达98%。
张纪湘(右二)配合检察机关调查生态破坏现场
“给红包我就送你去纪委监委”
去年下半年,张纪湘将每天背的双肩包,换成了一个单肩斜挎包。不将背包背在身后,主要是为了“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麻烦”,有时是一瓶水,有时是一包烟,有时是一个不知道装了多少钱的大红包。
有一次,张纪湘和团队成员持续监督某企业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问题,拍照取证之后,企业追出来,希望删除照片和视频。被拒绝后,相关负责人拿出了一个大红包,称是“给团队的运行经费”。
张纪湘断然拒绝:“给红包,我就送你去纪委监委!”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更何况我们是在监督。”张纪湘说。“一旦借监督之名牟利,那被解决的就不是问题,而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正在记录排口情况的张纪湘
不拿被监督对象一针一线,是张纪湘对团队的基本要求。团队核心成员谭勇军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人才能走到一起,就是纯粹、干净地做事情。”
监督取证时,被威逼恐吓的事情,也有。
有一次,张纪湘接到一条有人私挖矿石污染环境的线索。得到消息后,她叫了一辆摩托车,给了司机50元,叮嘱道:“如果我遇到危险,请你一定帮我打110。”
跟着车印上山,她找到了私挖矿石的违法现场,并争分夺秒拍照取证。但很快,她的行踪也被违法人员发现了……
正当手机要被抢夺时,她急中生智大声喊道:“你们谁敢抢,我正在跟生态环境局局长通电话!”
张纪湘的一番话,吓住了在场的人,她顺利地离开了现场。
后来,她把冒险收集的证据交给了相关部门,最终,多名违法人员被判刑。“说不怕那有点假。但我坚信我做的事情是对的,就一身正气地挺着。”她说。
张纪湘与团队成员刘庆在白石港巡河
“守护的脚步永随湘江”
张纪湘的巡河日记里,记录着湘江变化的点点滴滴。
沿江行走,那些纸上的文字,她随时可以脱口而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围栏修好了;跟进反映多次的排口没有排污水了;雨污分流做得好,排渍站前池干净了;前段时间,湘江里来了好多红嘴鸥……
“去年春天,有一次检测湘江水样,试纸竟然呈现出了淡蓝色。这代表着水质已经达到了Ⅰ类,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张纪湘说,对于她和她的团队,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奖励。
多年的身体力行,张纪湘不仅看到了湘江水质及株洲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切身感受到了“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张纪湘在建宁排渍站拍照取证
十余年来,她先后走进47所学校,讲了600余场环保课,带领3000多个家庭“亲子巡河”,培育180多名“少年河长”。曾向江中扔瓶子的小男孩,如今已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
“生命不息,巡河不止。只要湘江需要,我的脚步就不会停歇。”65岁的她,仍背着巡河包行走在湘江两岸,白发与浪花共舞,背影与青山同框。
(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