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宣传教育>全民环境教育

“湘”生态科普(水)|污水小滴的自述

嘿,我是一滴水,更确切地说,是被生活“洗礼”过的污水小滴。我走过城市的管网“高速公路”,也跋涉过乡村的田埂“泥巴路”。在奔波中见证了城市与乡村的治水智慧。

我的城市之旅,从高楼的厨房、卫生间等地开始。水龙头一开,我就和洗衣粉泡沫、剩饭油脂一起,冲进地下管网,一路“飞驰”到污水处理厂。这里就像高科技堡垒:格栅如安检仪筛出塑料袋等杂物,沉淀池让泥沙自然沉降,生化池的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最后经膜过滤与紫外线消毒,我蜕变为中水,可用于工业冷却或景观补水。曾经带着“烟火气”的污水,就这样在科技魔法中实现“重生”。

但在乡村,我的旅程曾满是泥泞。这里没有城市那样四通八达的管网,小伙伴们常从简陋化粪池溢出,在田埂上形成黑乎乎的臭水坑。山区地势崎岖,传统管网难以下地,我们只能渗入土壤、潜入溪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污染土地、传播疾病的“隐形杀手”。

不过,好戏在后头。2005年开始,农村污水治理就被国家重视了,2018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打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2023年《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又有了详细的治水计划。今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设定硬指标。这一系列的政策就像接力棒一样,给乡村织了一张“碧水保护网”。

这中间,科技和传统方法一碰撞,擦出了不少新点子。分散式处理站、模块化设备、建设管网......还有“厌氧发酵+生态滤床”等新工艺,让处理设施就像庄稼一样在田野里自然生长。物联网监测系统就像哨兵一样,时刻盯着水质。

如今在湖南的示范村,我看到了超级大的变化: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送到处理系统里,先发酵再过滤,最后变成了给田地浇水的“营养液”。以前的“臭水沟”现在变成“景观带”,还带动了农业和旅游的发展。

我在农村的“新生”之旅愈发顺畅,国家已经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将有60%的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而到了2035年,目标是争取达到85%的治理率。同时,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污水资源回收的新技术,或许不久的将来,污水发电技术就能得到广泛应用。

所以啊,当你看到公园里欢快的喷泉,或者田间缓缓流淌的灌溉渠,那可能就是我新生的样子。我们每滴水的变化,都在说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从城市管网到乡村田野,人类用科技的理性与自然的灵性,编织出碧水长流的生态密码——这,正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注脚。

统筹策划:舒丽娟

编辑整理:陶佳 彭勃 杨菲

foot
网站链接

主办单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承办单位: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
地址:长沙市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备案号:湘ICP备2021020990号-1
网站标识码:4300000056

网站联系电话:0731-85698032(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邮 编:410014    
版权所有: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964号